“蒼山腳下都快被撿菌子的薅禿了。”近日,多位來自云南大理的網友以及菌類科普博主向上游新聞記者反映,近幾年火爆的“摘菌子體驗”商業活動今年暑假又吸引了大量游客,對蒼山的生態帶來嚴重負面影響。7月1日,蒼山有關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表示,未經審批備案進入自然保護區“采菌”的行為是違規行為,工作人員每天都在巡查巡護,發現會進行制止和管理。
一場由社交媒體推波助瀾、商業利益驅動、游客盲目跟風的"采菌狂歡"正在發生,當一筐筐野生菌成為朋友圈炫耀的資本時,很少有人意識到,這種掠奪式的采摘正在摧毀蒼山延續千年的生態平衡。
在某社交平臺上,"大理摘菌子"話題已獲得超過250萬瀏覽量,點開相關帖子,滿屏都是游客手提竹籃、與"爆筐"菌子合影的照片。這種視覺刺激催生了一條畸形的產業鏈:當地涌現出數百家采菌團隊,以38元至300元不等的價格,帶領游客上山"體驗"。一位從業者坦言:"3年前整個大理不超過5家,現在已是魚龍混雜。"
這些商業團隊的操作令人咋舌,給游客發放鉤子、耙子,任由他們將腐殖層翻得七零八落;為了滿足游客"不空手而歸"的期待,連有毒的豹斑鵝膏、印度黃汁乳菇也一并采摘;更有甚者,拍完照就將菌子隨意丟棄在路邊,完全不顧這些生物需要孢子傳播完成繁衍的生存需求。中國菌物學會成員"山貓"痛心地說:"主路附近的菌子已經不長了,野路被踩成了大路。"
野生菌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遠比我們想象更重要的角色,它們與樹木形成共生關系,幫助植物吸收水分和養分;它們是小型哺乳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它們的菌絲網絡被稱為"地下的互聯網",維系著森林的生命循環。云南作為全球36%野生菌物種的棲息地,這種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根本無法用金錢衡量。
然而,游客們揮舞的鉤子正在切斷這條脆弱的生態鏈,科普導師張先生指出:"即使采摘方法得當,但菌絲壽命有限,需要出菇繁殖才能維持種群。"更令人擔憂的是,人類對真菌的認知尚不足5%,那些被隨手摘下的"雜菌"中,可能就包含著尚未被科學記錄的珍稀物種。當游客為了一張朋友圈照片清空某片區域的菌子時,他們抹殺的可能是某個物種最后的生存希望。
面對生態危機,蒼山保護區管理局的回應顯得力不從心。工作人員表示"每天都在巡查巡護",但同時也承認:"蒼山洱海自然保護區和人類居住環境交錯在一起。"這種地理特殊性使得監管異常困難,采菌團隊可以輕易繞過檢查點,進入緩沖區甚至核心區。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制度設計,《蒼山保護管理條例》雖然明令禁止在核心區、緩沖區開展活動,但對"實驗區"的采菌行為缺乏具體規范。當商業團隊打著"生態體驗"的旗號,將游客成批帶入山林時,現有的管理手段顯得捉襟見肘。今年6月,兩名采菌游客在桃溪峽谷迷路的案例,已經敲響了安全警鐘。
站在蒼山腳下,我們不得不思考:當一種延續千年的山野饋贈,在短短三年內被商業狂歡推向瀕危邊緣,這是怎樣的發展悖論?那些被連根拔起的菌子,那些被踏平的腐殖層,都在無聲地控訴著人類的無知與貪婪。
保護蒼山的菌子,不僅是保護一種食材,更是保護一個復雜的生命網絡。正如一位菌物研究者所說:"我們認識的菌子還太少,沒有資格決定它們的生死。"在生態危機日益嚴峻的今天,或許我們最需要的不是"爆筐"的成就感,而是學會對自然保持敬畏,讓菌子安靜地生長,讓山林保持它本來的模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