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常在家中水族箱中看到的閃閃發光的銀色魚,如今卻靜靜地生活在菲律賓最大的淡水湖中。它的出現再次引發了人們對外來物種不受控制地釋放到該國本已脆弱的生態系統的擔憂。2024年,馬尼拉雅典耀大學的科學家們仔細檢查了在拉古納灣捕獲的一條魚。通過詳細的形態學分析,他們確認這條魚為施氏鲃(Baronymus schwanefeldii)。雖然該物種并非菲律賓本土物種,但它起源于東南亞各地。
施氏鲃以其快速生長和雜食性而聞名,其反光的金屬外觀使其成為水族愛好者的最愛。但在自然棲息地中,錫紙鲃的引入構成了嚴重威脅,因為它在食物來源和繁殖空間的競爭中可能迅速超越本地物種。
此前有關該物種在菲律賓的報道要么未經證實,要么僅基于傳聞。雖然無法確定錫箔魚何時以及如何被引入拉古納灣,但確認它們在該地區存在,凸顯了入侵淡水魚在菲律賓內陸水域扎根的趨勢,這種趨勢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監控,并可能帶來長期的生態后果。
馬尼拉雅典耀大學的生物學家最近在《菲律賓系統生物學雜志》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2024 年在拉古納德灣捕獲的已確認的 Barbonymus schwanefeldii(施氏鲃)標本的照片。圖片來源:Mariko Aboganda,馬尼拉雅典耀大學
“雖然我們是在拉古納德灣首次確認發現B. schwanefeldii,但在附近的河流,例如百勝灘、拉古納等地,也曾報告發現過這種生物。我們希望當地政府能夠幫助提高公眾意識,并進一步加強監測力度,不僅針對B. schwanefeldii,也針對其他入侵物種,”首席研究員肯特·埃爾森·S·索爾貢說道。
作者警告說, B. schwanefeldii的建立可能會進一步加劇拉古納德灣已經退化的生態系統的壓力,該生態系統通過漁業、供水和洪水調節為數百萬菲律賓人提供支持。
如果這種蔓延持續得不到控制,可能會像羅非魚等其他入侵魚類在世界范圍內造成的生態破壞一樣,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水生食物網的不可逆轉的變化。他們的研究強調,在發生更多不可逆轉的入侵事件之前,迫切需要制定全面的生物安全政策和建立國家級淡水外來物種名錄。
編譯自/scitechdail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