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良的書法,最讓筆者佩服的還是所表現出來的這種自信和灑脫,似乎在筆端輕松地流淌下來,書寫中,還透著一種情緒上的變化,時而激情滿滿,時而平平淡淡,這種情感上的流露,更加突出了一種心境上的宣泄。
這幅作品,還有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那就是在布局上,這封信,采用了很是少見的這種橫向的形式,對于喜歡書法的朋友來說,我們最為常見的就是一種豎向排布的方式,而這里的橫向排布,直接顛覆了我們的認識。
不僅如此,我們也發現,撇筆,卻寫得很是小巧,氣勢沒有體現出來,和第一個橫筆連帶一起,沒能夠很好地把握住這種比例關系,導致這個字整體上是失敗的存在,還有最后兩個點的處理,一方面,沒有體現錯位之態,另一面,這兩個點,也沒有形成彼此的關照照應關系,導致這個字整體書寫上,是失敗的存在。
乍看,可以,但是,對于精髓的體現,是不到位的,對于這樣的字跡,在書法中,總是會出現大量的留白,產生一種視覺感受,中間的部分,會寫在左上部分,而這里,在筆下卻寫在了正中央,可見,他對書法的理解,還是缺乏扎實的“字外功”,是思想層次達不到。
在全國書法展上,江蘇青年書家朱國良以其獨具匠心的巨幅作品脫穎而出,不僅展現了其深厚的書法功底,也引發了業界對于書法形式與內涵之間關系的深刻思考。這幅拼接而成的八尺高巨作,以其宏大的尺幅和近千字的內容,在展廳中格外引人注目,成為了探討書法藝術創新與傳統的一個生動案例。
在當今書法界,隨著展覽空間的不斷擴大,參展作品的形式也日益多樣化。藝術家們為了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紛紛在作品形式上尋求突破,或精雕細琢以求精致,或拼接巨制以求震撼。朱國良的這件作品,無疑是后者中的佼佼者。然而,這種趨勢的盛行,也不免讓人擔憂:是否過于追求形式而忽視了書法的本質?
不可否認,形式作為書法藝術的載體,對于作品的呈現效果有著重要影響。但形式終究是為內容服務的,若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奇而忽視了對書法藝術的深刻理解與表達,則難免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朱國良的作品在形式上雖顯宏大,但若能在書寫質量上再下一番功夫,相信定能更加完美。
就書寫質量而言,朱國良的楷書作品無疑展現出了較高的藝術水準。其楷書取法北碑,尤其是北魏墓志中的秀麗一派,用筆干凈利落,結構傾側有致,筆畫之間起承轉合清晰明了,給人以清新脫俗之感。這種對北魏墓志的深入研究和精準把握,不僅體現了朱國良扎實的書法功底,也展示了他對書法藝術獨特而深刻的理解。
朱國良并不滿足于現有的成就,而是持續地挑戰自我,開始嘗試創作魏碑大字。這種轉變不僅反映了他對書法藝術的執著追求。他的大字魏碑作品氣勢恢宏,筆法豪放,完美呈現了他在北碑書法上的深厚造詣。
然而,在朱國良的書法作品中,我們也不難發現一些有待改進之處。如筆法相對單調、用墨缺乏變化等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作品的藝術效果。對此,朱國良應繼續深入研究書法藝術的精髓,不斷豐富自己的表現手法和藝術語言,以期在未來的創作中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這份作品,將這種滿紙煙云的狀態,表現的十分完美到位,真是讓人有一種筆下驚風雨的感覺,尤其是線條所呈現的狀態上,更是一種飄忽不定的狀態,時而飄逸灑脫,時而遒勁有力,變化多端,而且線條上,還表現出一種飛白現象,可見,這控筆水平和行筆的速度,拿捏的剛剛好,絕對連一流的書法大家的難以掌控的。
那種超越感,表現的更加完美,眾所周知,書法,一向都在表現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境界感,而這份手稿,絕對是將這樣的境界,表現的淋漓盡致,我們也能夠清楚地看到,這份手稿,其實,在紙張上是有著明顯的界格的,但是,每一個字,都有一種突破,甚至有的字跡,還處于一種似突破,而又不突破的狀態,真是再一次顛覆了我們的審美。
能夠將二者融合,寫出了一種別具一格的格調,的確很是驚艷,相信,你看到后,也會倍感新鮮的,其中對筆畫的處理,彰顯出一種秀潤自然的狀態美,同時,更加注重提按變化,不少的字跡,在書寫的過程中,擅長切筆入紙,但是在行筆上卻能夠保持z中鋒,間或側鋒并用,形成了一種視覺差。
還有的筆畫挺拔遒勁,方圓結合,這種跡象,也能夠看出,他對傳統書法的理解還是非常到位的,不愧有著名家指點過,有的字跡還表現出一種莊重威嚴之感,可見,書法不僅僅是一種怡情,不僅僅是一種技法技藝,而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現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