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北高原的蒼茫大地上,在橋山沮水的悠悠歲月里,一個名字如同不滅的火種,穿越近百年的時光依然熠熠生輝——劉含初。
這位生于黃陵、學于北大、魂歸革命的先驅者,用三十二載短暫而壯烈的人生,在陜西大地播撒下紅色的火種,在中國革命史上鐫刻下永恒的印記。
一、從黃陵少年到北大先鋒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劉含初出生于陜西中部縣(今黃陵縣)備村一個地主家庭。幼時的他天資聰穎,七歲入私塾,十四歲便以優異成績考入西安三秦公學。在這所新式學堂里,他"博覽群書,尤喜文學歷史,并練得一手好字",展現出過人的才學。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學文史系,從此踏上了追求真理的道路。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北大學子劉含初與同學們一起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口號,參與了火燒趙家樓、痛毆賣國賊章宗祥的壯舉。在反動政府的鎮壓下,他與眾多同學一同被捕入獄。這段經歷成為他思想轉變的關鍵節點,正如他后來回憶:"五四運動使我第一次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
在北大求學期間,劉含初深受李大釗、陳獨秀等先驅的影響,開始系統研讀《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著作。1920年,他與陜西同鄉劉天章、李子洲、魏野疇等發起成立陜西旅京學生聯合會,創辦《秦鐘》雜志(后改為《共進》半月刊),以筆為槍,揭露軍閥統治的黑暗。在《我主張一部分的排外運動》等文章中,他犀利指出:"中國封建軍閥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奴役中國人民",展現出敏銳的政治洞察力。
二、教育陣地上的革命播種者
1920年從北大畢業后,劉含初輾轉大江南北,以教師身份傳播革命火種。在嶺南大學任教時,他大膽革新教學內容,以《對國文教員的批評》為題讓學生暢所欲言,結果因"鼓動學生鬧事"被校方解聘。轉任廣東信宜縣教育局長后,又因推行進步教育遭當局停職。這些挫折非但未動搖他的信念,反而讓他更加堅定。
1923年,劉含初進入于右任創辦的上海大學任教。在這里,他結識了瞿秋白、鄧中夏等共產黨人,并于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完成了從民主主義者到共產主義者的轉變。他曾深情回憶:"和這些同志朝夕相處,交流思想,使我吸取了更多營養。"
1924年回陜后,他先后在西北大學、楊虎城創辦的三民軍官學校任教,利用課堂講授社會發展史、政治經濟學等課程,培養了大批進步青年。
1925年夏,劉含初與李子洲、魏野疇等共產黨人協助成立國民黨陜西省黨部,以共產黨員身份擔任宣傳委員。他創造性地將西安城區劃分為六個宣傳區,派員講解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同時秘密發展黨的組織7。在"五卅"運動的影響下,他領導西安各界開展聲勢浩大的反帝愛國運動,使古城西安成為西北革命的中心。
三、圍城歲月里的中流砥柱
1926年春,軍閥劉鎮華率十萬鎮嵩軍圍攻西安,制造了震驚全國的"西安圍城"事件。城內糧源斷絕,餓殍遍野,甚至出現人相食的慘劇。在這生死存亡之際,劉含初挺身而出,與魏野疇、王授金等組織暑期補習學校,一面進行革命宣傳,一面協助守城軍民。
最令人動容的是,劉含初毅然拿出家中千余斤存糧和兩包衣物救濟饑民。當有人勸他留些糧食自保時,他說:"眼睜睜看著鄉親們餓死,我怎能獨善其身?"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使他在群眾中贏得崇高威望。
惱羞成怒的劉鎮華放言:"攻下西安后,第一個要殺的就是劉含初!"但他毫不畏懼,始終堅守在反圍城斗爭的第一線。
經過八個月的浴血奮戰,西安軍民在馮玉祥援軍支持下終于取得勝利。1927年初,陜西革命形勢高漲,劉含初被選為國民黨陜西省黨部常務委員,與趙葆華共同主持工作。3月,中共陜甘區委決定改組西北大學成立西安中山學院,任命劉含初為院長,李子洲為副院長。
四、中山學院:西北革命的搖籃
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劉含初與李子洲白手起家,將中山學院辦成了"養成指導農民運動,辦理黨務及軍隊中政治工作人才"的革命熔爐。學院設有軍事政治班、農民運動班、婦女運動班等,聘請劉伯堅、魏野疇等共產黨人和蘇聯顧問授課。劉含初親自講授社會發展史、中國政治現狀等課程,他創新的教學方法——課堂講授、小組討論、社會實踐相結合,至今仍被教育界稱道。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劉含初打破封建陋習,首創男女同校、同軍訓的制度。每天清晨,他都要聽取各班匯報,向學員分析革命形勢。在他的帶領下,學員們經常深入工廠農村,協助成立工會、農會。
到1927年6月學院被封閉前,這里已培養出千余名革命骨干,為西北地區革命斗爭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血染石堡:最后的抗爭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革命形勢急轉直下。劉含初毫無畏懼,以省黨部名義通電全國,痛斥蔣介石"殘民以逞,何異于萬惡軍閥"。在西安紅城召開的十萬群眾討蔣大會上,他慷慨陳詞,號召民眾"打倒新軍閥蔣介石"。
6月,馮玉祥追隨蔣介石"清黨",中山學院被強行封閉。面對白色恐怖,黨組織決定讓劉含初轉移至蘇聯學習。7月,他回到黃陵老家安置家屬,準備北上。即便在險境中,他仍堅持向鄉親們宣傳革命。
在宜君縣石堡村岳父家,他揮毫寫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條幅,墨跡未干,追捕的槍聲已至。
面對特務的槍口,劉含初毫無懼色,厲聲質問:"你們這樣胡作非為,是干什么的?"話音未落,罪惡的子彈穿透了他的胸膛。這位年僅32歲的革命者,用鮮血在黃土高原上寫下了人生最后的壯麗篇章。
六、精神永續:穿越時空的火種
劉含初犧牲后,鄉親們含淚將他的遺體安葬在備村故里。1934年,劉志丹率紅軍轉戰黃陵時,特意繞道祭奠這位革命引路人。1957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劉含初為革命烈士;1975年,他的遺骨被遷葬至橋山蒼松翠柏之間,與黃帝陵遙相守望。
今天,在劉含初的家鄉黃陵縣,每年都有干部群眾到他的墓前舉行紀念活動。2019年清明,二百余人冒雨祭奠,西北大學代表宣讀的祭文中這樣評價他:"公常以愛國、愛民為宗旨,醫國救種為己任,是以不避艱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恰是劉含初一生的真實寫照。
從北大紅樓到西安古城,從嶺南講堂到黃土高原,劉含初用短暫的生命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他創辦的《共進》雜志,培養的革命骨干,播撒的思想火種,在西北大地生根發芽,最終匯聚成革命的洪流。
站在新時代的歷史坐標上回望,劉含初等革命先烈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可歌可泣的事跡,更是一種精神基因——那種追求真理的執著,舍生取義的勇氣,矢志不渝的忠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他們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橋山巍巍,沮水泱泱。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后來人。劉含初烈士的精神,如同橋山上那萬古長青的柏樹,永遠挺立在歷史的天空下,蔭庇著這片他深愛的土地,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為實現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
2025年7月6日寫于西安
圖片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