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智慧農場無人機作業
藍天下,成人高的甘蔗一望無際,6月蔗海已成景,蔗葉隨風搖曳,激起層層綠浪。
抬頭,目光所至,一架無人機在施肥。
讓記者感到意外的是,無人機時噴時停,并沒有“雨露均沾”。
走進位于崇左市江州區羅白鄉的廣西首個甘蔗智慧農場,我們與這個“小特別”不期而至。
“所噴之處甘蔗需要施肥。”中糧廣西益興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陸光藝介紹,無人機飛行地塊甘蔗長勢不一,所以選擇精確追肥,力爭甘蔗共同進步。
農場面積超過2700畝,不可能通過人工發現“落后分子”。“我們通過多光譜無人機識別。”陸光藝說。
甘蔗是否高產,與有效莖多少成正比。“多光譜無人機成像下,偏紅區域代表沒有植株,需要補種。”陸光藝指著甘蔗種植AI大模型數字大屏說,通過這一手段,一年宿根每畝有效莖超過8000,高產有保障。
走在蔗區,土壤墑情檢測設備、甘蔗智能蟲情預警裝置、智能化殺蟲燈等物聯網數據箱如同地頭“心電圖儀”,土壤墑情、作物長勢等28項指標實時上傳云端。“如果甘蔗有心跳,我們可以聽見。”陸光藝笑稱。
這套設備始用于今年2月,之前測量土壤墑情用的是手持檢測儀,現在已經無需下地。
隨行的崇左市農機中心科技推廣科科長趙繼軍解釋道,甘蔗生長水肥最關鍵,AI智能識別系統能實時監測甘蔗的生長狀況和病蟲害情況,從而動態調整水肥供給。甘蔗什么時候需要水,什么時候需要增肥,乃至需要什么樣的肥料一目了然。“借助數字化管理平臺,能夠實時監測每一塊甘蔗地的土壤狀況、濕度、肥力以及病蟲害情況,全天候守護甘蔗的生長過程。”趙繼軍說。
“相較傳統種植方法,農場土地利用率提升至95%,水肥節約15%至25%。”陸光藝預測。
“我們現在還停留在2.0版,下一步是水肥一體化自動運行,不需要人工操作。”陸光藝表示,目前正處于建模階段,由一位博士負責。
“我們探索的是標準種植模式,建模成功后第一步將輻射8000畝。”陸光藝是植保方向的碩士,認為如此才能真正解決甘蔗誰來種、怎么種的問題。蔗地數字化、全程機械化,讓不會種蔗的投資者也能賺錢,協力端穩糖罐子。
作為業內人士,陸光藝對世界甘蔗產業發展情況了然于胸。“比如巴西,機械化程度高,因為生長周期長,管護不如我們精到,借助人工智能大有可為。”陸光藝介紹,農場目前只需要12人,除了3名技術員,別的都是農機手與飛手,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公司現有約翰迪爾3204型大馬力拖拉機、柳工4260DG4平地機、甘蔗破壟機、中耕培土機、T50大疆植保無人機、約翰迪爾570收獲機等農機具25臺套,基本滿足了耕、種、管、收等甘蔗全程機械化所需設備要求。
依托中糧集團,攜手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技術團隊,這個智慧農場3年內將輻射5萬畝蔗田,預計增收超過2000萬元。
廣西是名副其實的“糖罐子”。7月2日,廣西糖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顯示,2024/25年榨季,全區糖料蔗種植面積達1135萬畝、同比增加11萬畝,食糖產量超過640萬噸,同比增加28萬噸。廣西糖料種植面積和食糖產量連續34個榨季居全國第一。
“人工智能+農機”場景應用,實現甘蔗生產精細化,中糧廣西益興的探索行穩致遠。(記者莫迪 通訊員黃文蓮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