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義勇
作為持證上崗十余年的 “人類情緒修理工”,我常自嘲是心理學界的 “反向教材”—— 別人學心理治愈他人,我學心理是為了看懂自己有多 “擰巴”。今天就來揭秘一個行業(yè)真相:別把心理咨詢師當行走的心靈急救包,80% 的我們都背著心理問題的 “祖?zhèn)鞅嘲保O?20% 要么是演技派,要么是未開發(fā)的 “問題潛力股”。
就拿我來說,翻開心理問題菜單,堪稱 “滿漢全席”:自我認同補償與逃避,本質(zhì)是青少年時期沒被夸夠的 “童年債”;自我價值感補償,是職場上非要卷成 “六邊形戰(zhàn)士” 的強迫癥;最要命的沖動控制障礙,當我觀看直播時,看到打折商品的反應(yīng)就如同巴甫洛夫的狗一般,完全喪失理智。這些問題可不是簡單的 “想太多”,背后藏著復雜的心理機制。自我認同缺失源于關(guān)鍵成長期的情感赤字,就像沒裝滿的存錢罐,總想用外界認可的硬幣填補空缺;價值感偏差則是認知濾鏡出了故障,把普通的自己 P 成了 “待修復瑕疵品”;而沖動控制障礙,是大腦情緒管理部門集體罷工,讓前額葉皮層成了 “光桿司令”。
有人可能要問:“你們不是學了一堆心理療法嗎?怎么還把自己搞得這么狼狽?” 這就好比廚師會做菜,但不代表不會得胃病。心理咨詢技術(shù)是手術(shù)刀,可給自己開刀需要比患者更大的勇氣。我試過用認知行為療法給自己畫 “思維矯正路線圖”,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理論在實操面前,就像用 PPT 指揮交響樂 —— 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走調(diào)。正念療法讓我學會和問題和平共處,卻治不好看到甜食就失控的手;精神分析倒是挖出不少童年 “黑歷史”,但挖完后發(fā)現(xiàn)自己像個考古現(xiàn)場,需要重新拼貼。
不過別擔心,心理咨詢師的 “自救指南” 可比患者的更豐富。首先,我們由同行組成的 “心理互助聯(lián)盟”,定期開展 “吐槽大會” 式督導會,互相揭短又互相治愈;其次,個人體驗是必修課,我就曾花了3個月時間,躺在另一個咨詢師的沙發(fā)上,聽著對方分析我的 “擰巴”,有種 “自己成了實驗室小白鼠” 的奇妙體驗;最重要的是,我們學會了和問題和解。就像帶著哮喘去長跑,雖然不能根治,但可以調(diào)整呼吸節(jié)奏。那些改不掉的心理問題,反而成了理解來訪者的 “內(nèi)部通行證”—— 畢竟,誰能比親歷者更懂焦慮的滋味?
最后,我想對所有來訪者說:別因為發(fā)現(xiàn)咨詢師有 “同款問題” 就失望。恰恰是這些 “不完美”,讓我們更懂共情的重量。心理咨詢不是完美者對不完美者的審判,而是一群在心靈迷宮里打轉(zhuǎn)的人,互相點亮手電筒,摸索出口的溫暖旅程。下次再問我 “你也有心理問題?” 記得加上一句:“原來我們都是病友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