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至29日,由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故宮博物院與我校聯合主辦的第二十屆中國清史學術研討會在我校隆重舉行。本次學術盛會以“清史研究的學術傳承與創新發展”為主題,匯聚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等二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文博機構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圍繞清代政治體制嬗變、邊疆治理實踐、經濟社會轉型、文化傳承創新等重大議題展開深度學術對話。
在28日上午的開幕式上,校黨委書記劉宏教授代表主辦方致歡迎辭。她系統回顧了遼寧師范大學七十四載砥礪奮進的辦學歷程,特別指出作為東北地區首批師范類高等學府,我校始終將歷史學科建設置于學術發展戰略核心,在清史研究領域形成特色鮮明的學術傳統。劉宏書記深情追溯中國清史研討會的學術脈絡,自1986年首屆會議于大連啟幕,至2002年第十屆會議再續前緣,本屆會議的圓滿舉辦恰似“雙十之約”的學術回響,見證著中國清史研究從學科奠基到體系構建的跨越式發展。她展望清史研究應立足當代,服務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期待與會學者二十年后再聚濱城,共繪清史研究新畫卷。
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任萬平研究員在致辭中強調,清史研究作為闡釋中華文明連續性的重要維度,必須秉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范式,在歷史長河中把握文明演進規律。她指出,故宮博物院作為明清宮闕文化遺產的守護者,始終將清史研究視為學術根基,通過系統整理故宮藏品文獻,持續深化對清代宮廷歷史、典章制度、物質文化的研究。本次學術盛會不僅搭建了跨學科交流平臺,更將催生兼具學術價值與現實關懷的研究成果,為新時代清史研究注入新動能。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我校原校長朱誠如教授在致辭中,著重闡述清史研究的當代使命。他提出,清史研究既要扎根文獻典籍,又要觀照現實需求,需要統籌宏大敘事與碎片化研究,特別要關注邊疆治理、民族交融等重大現實問題的歷史鏡鑒。
作為我校清史研究學術傳統的奠基人,朱誠如教授以二十八載春秋的學術耕耘,在我校清史編纂、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領域作出卓越貢獻。開幕式上特別設置“學校發展特別貢獻獎”頒授環節,校長羅文波在頒獎辭中盛贊其“深耕杏壇育桃李,砥礪學術啟后學”的教育家精神,劉宏書記與羅文波校長共同為朱誠如先生頒發獎狀、獎牌,現場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開幕式由李玉君副校長主持。
會議期間,九位知名學者圍繞全球史視野下的文明碰撞、明清思想嬗變、清代社會治理、邊疆制度變革、近代技術轉型等前沿課題作主旨報告,系統呈現了清史研究領域的最新學術成果。會議設置四個平行分論壇,與會學者圍繞“清代政治制度與邊疆治理”“清代經濟變遷與社會發展”“清代歷史文化與藝術傳承”及“清代人物、文獻與清史研究”等議題展開研討。與會學者既關注清代奏折檔案、省例成案、八旗世襲譜牒等新史料的價值發掘,又重視概念工具與理論方法的創新運用,通過政治史、社會史、文化史、邊疆史等多維視角的交融碰撞,系統呈現清史研究的學術生命力。
閉幕式上,四位學者代表各分論壇作學術綜述,我校國家民委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穆崟臣教授總結會議三大學術特征:堅守歷史唯物主義立場、推動跨學科融合、統籌傳承創新,并強調清史研究應服務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本次研討會作為清史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術平臺,既是我校對四十載清史研究學術傳統的深情回望,彰顯學術薪火相傳的深意,也是新時代清史研究創新發展的有力見證,更是面向未來的新起點,鼓舞著青年學者賡續文脈,在清史研究領域開拓新境。
我校以深厚的學術積淀與專業的會務組織,贏得了與會學者的良好贊譽,為推動清史研究范式轉型與學科體系建設作出積極貢獻,相關學術成果將為深化清代歷史認知、服務國家文化戰略提供重要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