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2.0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科研一體化
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長春工業大學校長
張明耀
一
長春工業大學的基本情況
長春工業大學建于1952年,是新中國為籌建第一汽車制造廠創辦的長春汽車工業學校,與共和國汽車工業的搖籃第一汽車制造廠同根同源,學校第一任校長郭力先生也是一汽首任廠長,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6個,專業學位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0個,博士后流動站2個。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學校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4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7個。學校建有國家級平臺3個, 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1個,省級科研平臺64個。近五年獲批科研課題1900余項、科研經費4.2億余元;其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5項,國家級項目116項、省市“雙十工程”項目7項;獲省部級一等獎 8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21件、發表SCI檢索論文2251篇,CSSCI165篇。
二
科創成果對接產業發展新格局
為深入貫徹國家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提升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建設的水平,結合吉林省支柱產業發展和企業的科技需求,組織和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形成了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的特色,為吉林省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例如,在石油化工領域,開發高品質通用ABS樹脂合成技術在吉化公司獲得應用;在汽車關鍵零部件領域,研制的汽車安全系統及關鍵零部件監測和無取向電工鋼在吉林建龍鋼鐵公司、長春奧托立夫等企業轉化落地;在軌道交通領域,研制的國內軌道客車制造業首臺攪拌摩擦焊設備及其成套技術,成功應用于動車、地鐵和高鐵鋁合金車體及零部件的制造等。
三
多元載體培育新工科人才
新工科的發展經歷了從強調學科交叉融合、融入人文社科知識到注重與產業前沿需求緊密對接的三個發展階段。遵循新工科發展足跡,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不斷積極探索,取得成效。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學科交叉融合建設
對接吉林省先進制造、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新材料、化工與碳纖維、裝備制造等重大戰略領域,以一流學科、一流專業為支撐,構建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新材料與加工技術、精細化工與碳纖維、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4個特色高水平專業建設群。
學校構建了多學科交叉的課程培養體系,通過厚基礎、顯特色、強交叉、重實踐的四階平臺,階梯式實現學生系統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文社科元素融入
按照國家五部委要求進行重點建設,施行工科特色中的美育,開展”工美聚合”美育教育體系下的美育四大工程建設:美育啟智工程、美育潤心工程、美育提質工程、美育擔責工程。開設“工美聚合”美育教育理論課程17門、《中國傳統美學與當代美育實踐》虛擬仿真實驗課程1門、發布《大學美育》云教材1部等將美育元素融入課堂教學。
(三)對接產業需求多元載體培育新工科
作為科教融匯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建有國家級、省級、校級人才培養平臺7個,依托平臺建設,以劉忠范院士為代表的校友在平臺上設立“烯望之星”、“HORIBA Scientific”、“化工勵志獎學金”“瑞航”獎學金,每年到校為獲獎學生頒發證書。
學校建有“化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數據科學與智能計算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兩個省級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開設“化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三個專業拔尖班,實行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培養;牽頭與中科院應化所、吉林化纖集團等20家單位共同組建成立吉林省高校碳纖維(化工新材料)現代產業學院協作體,組建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定制班,建立3+1人才培養模式;聚焦吉林省光電子、車輛、制造裝備、醫療儀器等支柱產業,成立“智能制造工程緊缺人才定制班”;與汽車與軌道客車(旭陽)現代產業學院、大陸汽車電子(長春)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汽車產業智能裝備制造定制班”,依托長春旭陽工業集團,成立汽車與軌道客車(旭陽)現代產業學院,探索“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改革,形成“雙主體、兩階段、三體系”培養模式。學校在卓越工程師培養方面,積極引入企業專家授課、調整開課設置、優化選修課設置、更新實踐課程內容、強化畢業設計中的復雜工程問題。例如,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構建課程模塊 + 課程群“一貫式”教學體系、自動化專業卓越工程師采用的“學訓賽創”循環遞進式應用型人才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經過近幾年發展,學校在新工科建設發展上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已認定校內雙師型教師176人,聘任行業導師521人,構建較完善的課程體系,開設企業導師主講課程7門,校企共建課程21門,建設教學案例14項,建設校外實習實踐基地89個,校企合作工作站42個,學生在學科競賽方面也取得相應成果,學校位列全國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競賽榜單第63名,畢業去向落實率及留省就業率呈平穩上升趨勢。
下一步,長春工業大學將繼續以新工科建設為引擎,以優化學科專業設置為抓手,以應用型、研究型人才分類培養為契機,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遵從教育科研一體化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多元載體平臺,為國家重要產業發展和區域社會經濟建設提供智力支撐,貢獻教育力量。
(本文系專家在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論壇之平行論壇之“新工科 2.0 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論壇”上的報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