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決策機制的 "特朗普烙印"
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防彈玻璃后,80 歲的特朗普正對著屏幕上的中東局勢地圖皺眉。2025 年 7 月 3 日,他在安德魯斯空軍基地突然宣布 "伊朗希望對話",但 48 小時后,美國國防部又宣稱對伊朗核設施的打擊已使其核計劃推遲一到兩年。這種前后矛盾的表態,暴露出特朗普中東政策最核心的特征 —— 個人意志主導下的反復無常。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專家秦天指出,特朗普的決策圈子極小且高度封閉,往往一通電話或一條突發新聞就能改變政策方向。例如在伊核談判中,他起初允許伊朗保留部分鈾濃縮權,隨后又要求其 "清零",這種 180 度大轉彎令伊朗談判團隊無所適從。更關鍵的是,特朗普的決策缺乏傳統官僚體系的制衡,國務卿魯比奧兼任國家安全顧問后,外交與安全決策進一步集中于總統個人,形成了 "一人拍板" 的危險模式。
這種決策機制在 2025 年 5 月的沙特之行中達到頂峰。特朗普與沙特簽署 1420 億美元軍售協議,宣稱這是 "史上最大規模",但協議中大部分項目實為奧巴馬和特朗普第一任期遺留的未完成交易。更諷刺的是,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在私下抱怨,美國的裝備交付速度 "比駱駝爬行還慢"。這種 "雷聲大雨點小" 的交易,本質上是特朗普為緩解國內經濟壓力而制造的政治表演。
二、伊朗困局:極限施壓與秘密談判的雙重變奏
在波斯灣的油輪航線上,伊朗革命衛隊的快艇正與美國航母編隊對峙。2025 年北約峰會上,特朗普一邊宣稱 "伊朗需要錢恢復經濟",暗示可能放松石油制裁,一邊又讓白宮迅速澄清 "制裁不會真正解除"。這種矛盾策略的背后,是特朗普試圖在施壓與緩和間尋找脆弱平衡。
美伊秘密談判的細節揭示了更深層的博弈。根據 CNN 披露,美國曾提議幫助伊朗建設民用核設施,并釋放 60 億美元被凍結資金,但前提是伊朗接受鈾濃縮 "清零"。這種 "胡蘿卜加大棒" 的策略,本質上是特朗普商人思維在外交領域的延伸 —— 用有限讓步換取最大利益。然而伊朗的回應異常堅決:外交部長阿拉格齊明確表示,談判僅限核問題,其他議題 "免談"。
更危險的是,特朗普的軍事冒險傾向正在打破地區平衡。2025 年 6 月 13 日以色列空襲伊朗核設施后,美國國防部內部評估顯示,軍事打擊僅使伊朗核計劃推遲數月,但特朗普卻宣稱 "至少兩年"。這種夸大其詞的表態,既是為了安撫國內鷹派,也是向伊朗傳遞威懾信號。但正如哈佛大學學者哈蒂布警告的,這種 "狼來了" 的游戲可能導致誤判,最終將美國拖入戰爭泥潭。
三、以色列困局:親以姿態與戰略矛盾的撕裂
在特拉維夫的總理辦公室,內塔尼亞胡正仔細研讀特朗普的最新來電。2025 年 5 月 22 日,特朗普在電話中承諾支持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目標,但僅僅三天后,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就秘密飛往多哈,與哈馬斯展開停火談判。這種 "公開支持、私下斡旋" 的雙重策略,暴露了特朗普在巴以問題上的深層矛盾。
猶太裔選民的政治影響力是特朗普親以政策的核心驅動力。2024 年大選中,盡管只有 34% 的猶太選民支持特朗普,但他們在關鍵搖擺州的選票可能決定選舉結果。特朗普的女婿庫什納作為正統猶太教徒,其家族與內塔尼亞胡的私交更強化了這種傾向。然而,這種無底線支持正在反噬美國利益:以色列將 "特朗普和平方案" 納入停火條件,要求重新安置加沙居民,引發阿拉伯國家強烈反彈。
更微妙的是,特朗普對以色列的依賴正在削弱美國的戰略自主性。2025 年 4 月,以色列情報部門向美國施壓,要求將伊朗彈道導彈問題納入核談判。盡管伊朗明確拒絕,但特朗普政府仍在談判中試探提及,導致伊方多次暫停對話。這種 "以色列優先" 的邏輯,使美國在中東的外交空間日益狹窄。
四、國內政治:經濟壓力與選舉算計的雙重枷鎖
在紐約第五大道的特朗普大廈,商業顧問們正在討論如何將中東軍售轉化為國內政績。2025 年 5 月的沙特之行,特朗普宣稱吸引了 6000 億美元投資,但分析人士指出,這些承諾大多是 "空頭支票",實際落地可能需要數年。這種 "數字游戲" 的背后,是特朗普試圖轉移國內對經濟問題的注意力 —— 其支持率已跌至 80 年來同期最低,民眾對物價上漲的不滿與日俱增。
猶太裔選民的態度變化進一步加劇了特朗普的困境。2024 年大選中,盡管特朗普多次強調 "以色列存亡取決于他",但仍有 65% 的猶太選民支持民主黨候選人哈里斯。為了爭取這部分選票,特朗普在 2025 年加沙沖突期間加大對以色列的支持力度,但這又導致阿拉伯裔和穆斯林選民的流失 —— 密歇根州 40% 的穆斯林選民轉而支持第三方候選人。這種 "拆東墻補西墻" 的策略,顯示出特朗普在國內政治中的捉襟見肘。
更危險的是,特朗普的中東政策正在加劇美國社會的分裂。保守派媒體《華盛頓時報》歡呼 "美國終于強硬起來",而自由派《紐約時報》則批評其 "將國家帶入戰爭邊緣"。這種極化態勢,使得特朗普的政策調整空間越來越小,最終陷入 "為了強硬而強硬" 的惡性循環。
五、戰略收縮:霸權護持與現實困境的致命矛盾
在五角大樓的作戰室,將軍們正在討論從敘利亞撤軍的可行性。特朗普第二任期的中東政策,本質上是奧巴馬 "戰略收縮" 的升級版 —— 減少軍事投入,將責任推給盟友。2025 年 3 月對胡塞武裝的打擊,表面上是 "展示決心",實則是為了轉移國內對阿富汗撤軍失敗的批評。然而,這種 "甩手掌柜" 的做法正在削弱美國的地區影響力:沙特與伊朗和解后,海灣國家對美國的安全依賴明顯下降。
經濟杠桿的失效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困境。美國對伊朗的制裁未能阻止其核計劃,反而促使伊朗加強與俄羅斯、中國的合作。2025 年 4 月,伊朗與卡塔爾簽署天然氣合作協議,年交易額達 200 億美元,這直接沖擊了美國在中東的能源利益。更諷刺的是,美國試圖通過軍售鞏固盟友關系,但沙特等國轉而采購俄羅斯 S-500 防空系統,顯示出對美國裝備的不信任。
在這場權力博弈中,特朗普的中東政策如同走鋼絲:既要維持霸權護持的表象,又要應對戰略收縮的現實。然而,正如清華戰略安全研究中心指出的,美國在中東的權威下降,根本原因在于 "缺乏可預測的政策方向和可信的政治承諾"。當德黑蘭的街頭再次響起反美口號,當特拉維夫的防空警報再次拉響,特朗普的搖擺政策不僅未能解決問題,反而讓中東陷入更深的混亂。
在耶路撒冷老城的城墻上,陽光正穿透千年的石縫。對于中東來說,特朗普的政策搖擺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段插曲,但對于美國而言,這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 那個可以隨意操縱中東命運的霸權時代,正在決策者的反復無常中悄然落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