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廣州一模特被騙至緬甸遭非法拘禁,引發關注。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其最終獲救。
該模特在和家屬視頻時并未要求贖金,本人聲稱路過入KK產業園,疑似要在緬北從事電詐工作。
針對緬北電詐產業,我國曾和緬甸、泰國曾聯合開展打擊行動,成果顯著。
截至2025年4月,中緬雙方通過執法合作和打擊行動,已累計抓獲5.5萬余名中國籍涉詐犯罪嫌疑人。
但模特被囚禁事件,似乎表明緬北電詐似有卷土重來之勢。
這也讓我們不禁發問,為何緬甸電詐產業始終鏟除不盡?其根源其實在于經濟。
一、貧困與犯罪
沒有人天生愿意當詐騙犯,緬北也是一樣。
但現實的經濟困境不容忽視,緬北的合法經濟一直無法正常發展。
一方面是基礎實施薄弱。在撣邦山區,電力覆蓋率不足40%,物流成本是泰國3倍。
中國投資者曾計劃在緬北建設電動車組裝廠,但評估后發現,穩定供電每日僅能保障6小時,零配件運輸需額外支付武裝護送費。項目最終擱淺,轉而投向泰國東部經濟走廊
基礎設施落后,嚇退眾多投資者。
這也導致二三產業,尤其是高附加價值的深加工制造業,根本無法發展。
緬北盛產優質甘蔗,但缺乏精煉廠,原料被迫低價出口中國。
若在當地加工成紅糖,價值可提升3倍,但精煉設備運輸需穿越三個武裝控制區,關稅成本增加37%。
同樣困境存在于稀土領域,礦石經簡單初加工即運往中國,緬甸錯失深加工創造的數十倍增值。
另一方面,長期的暴力與落后,讓緬北成為一座經濟孤島。
管緬甸中央政府推出“邊境經濟特區”計劃,給予30年免稅優惠,但因安全風險無人問津。中老經濟走廊等區域合作項目也主動避開沖突區,導致緬北淪為“發展孤島”
這也直接導致了緬北地區經濟長期停滯。
緬北人均GDP不足緬甸全國平均值的40%,青年失業率超30%。
當普通勞工日薪不足20元人民幣時,電詐“業務員”通過詐騙可獲得月均數萬元提成。
這種數百倍收入差形成強大吸引力,使底層民眾將詐騙視為“高風險高回報職業”。
在KK園區周邊,居民甚至視詐騙集團為“金主”,兒童都知道長大后要去“公司”上班。
二、軍閥經濟共同體
緬北電詐的真正韌性,源于其與地方武裝構建的共生經濟體系。
這種畸形關系在克倫邊防軍(BGF)控制區尤為典型,電詐收入已經成為維系其財政收入主要來源。
地方武裝年軍費開支常超千萬美元,而電詐產業貢獻其60%以上財政收入。大型園區每日繳納的保護費可達百萬美元,年支出數億美元。
作為回報,武裝力量不僅提供全天候安保,更協助建設道路、電站等基礎設施。
當政府公共服務在沖突地區缺失時,詐騙集團通過提供就業和基建投資,形成“灰色治理”模式。
在果敢地區,以白所成、魏超仁為首的“四大家族”直接掌控詐騙產業,其武裝力量同時承擔“園區保安”與“地方治安”雙重角色。
這種機制使部分民眾對武裝保護的非法產業產生依賴,進一步擠壓合法經濟發展空間。
2025年初,佤邦聯合軍進駐稀土礦區的行動,暴露了這種模式的擴展性。
緬北地方武裝力量通過收取園區高昂的稅費,構建起“武裝養產業—產業反哺武裝”的閉環。
三、產業規模效應
緬北的電詐產業,也形成了極高的規模效應。
1.零成本用工。
詐騙園區通過“預付偷渡費—強制勞動償債”模式鎖定勞動力。新入職者需承擔3萬-5萬元偷渡成本及設備租金,實質成為“債務奴隸”。
這種債務奴隸模式無需支付工資,既降低用工成本,又通過債務枷鎖阻止人員流失。
2.專業化分工降低邊際成本。
緬北電詐產業已形成“技術研發—數據供應—話務執行—洗錢變現”全鏈條。
上游“黑客”提供VOIP改號、AI語音合成技術;中游“卡頭”倒賣銀行卡/電話卡;下游“水房”通過虛擬貨幣洗錢。
分工協作使單次詐騙成本降至不足百元,而平均案值超5萬元。
3.基礎設施共享提升效能。
妙瓦底地區集中上百個園區,共享武裝安保、星鏈網絡、地下錢莊等設施。
單個園區每日僅需支付武裝保護費約100萬美元,即可獲得全天候防護,顯著低于獨立運營成本。
4.多元黑產的協同增效。
電詐并非孤立產業,而是與賭博、販毒、人口販賣形成“黑產聯合體”。
例如毒品貿易通道被復用運送詐騙設備,賭場資金池用于詐騙贓款混。
同時人口販賣交易也帶來豐厚收益。
被誘騙至緬北的中國公民,被犯罪集團稱為“行走的人民幣”,在電詐園區間反復買賣。
初期“售價”約2萬–3萬元/人,后期漲至30萬–40萬元/人,漲幅超10倍。
因部分受害者缺乏詐騙技能,可能被多次轉賣,單次交易即可為犯罪集團貢獻數十萬元收入。
這種多元化協同發展模式,顯著提升其整體抗打擊能力,也攤薄了整體運營成本。
四、打擊成本高昂
針對緬北電詐開展的打擊成本與收益并不對稱,治理經濟成本極高。
一次跨國聯合行動,如中緬泰2023年行動,耗資超2000萬元,平均解救1人成本約5萬元。
而詐騙集團轉移據點僅需數日,重建成本低于執法投入。
同時針對詐騙資金追索也極為困難。
2024年,詐騙集團通過虛擬貨幣洗錢占比達88%,加密貨幣洗錢使資金流向追蹤變得異常困難,2024年東南亞詐騙資金僅被攔截率僅12%。
追回1萬元贓款需投入3萬元技術溯源成本,遠低于詐騙分子0.1%的洗錢費率。
同時被解救的人員,也存在再次參與詐騙的情況。
被遣返者中混雜著被迫參與犯罪的受害者和主動參與的“加害者”,有些人剛被”解救“出來,又自愿前往另一個電詐園區。
這也導致緬甸政府缺乏治理動力。
五、破局之道:重構地方經濟
緬北電詐本質,是地方經濟發展失效的并發癥。
當貧困與戰亂掐斷合法財富通道,地下經濟自然填補真空。
短期打擊雖必要,但長期破局仍需要重構地方經濟。
1. 捐建基礎設施。
從交通、網絡、能源等方面進行重點援助建設。
在交通上,中緬經濟走廊建設中的中老鐵路將延伸線直通緬北,沿線經過緬甸北部撣邦、曼德勒、內比都等重要城市,將極大改善緬甸落后的交通基礎設施,促進礦產、農產品出口。
在能源上,中緬合作的跨境電網項目正試圖破局,云南耿馬縣至緬北的230千伏輸電線路將于2026年貫通,首期覆蓋20個村莊。同步推進的分布式光伏計劃,已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落地,200瓦屋頂系統讓當地村民告別煤油燈。
在網絡上,依托中國援建的5G基站與跨境光纖網絡,緬北的電商產業得以發展。2024年,緬北首個跨境電商孵化中心在臘戍成立,30個直播間單月成交額突破200萬元。
2.合法產業造血。
在邊境經濟特區試點“零關稅深加工區”,吸引勞動密集型產業。
在撣邦北部試點工業區,中緬合資的電動車組裝廠正招募流水線工人,月薪1500元人民幣。雖不及電詐暴利,但標注著“零風險”的底線保障。
該廠依托中老鐵路運輸零配件,產品銷往東南亞,首批產能吸納了800名當地青年,其中三成有電詐園區經歷。
3.建立經濟安全聯合體。
將中老經濟走廊建設與安全治理掛鉤,要求享受稅收優惠的工業園,同步安裝反詐監控系統,并將園區就業率與地方治安指標納入考核。
4.解除經濟利益捆綁,允許地方武裝參股企業分紅。
過去,緬北克倫邊防軍的財政的60%收入依賴電詐園區“月供”;如今在泰緬邊境經濟特區,克倫邊防軍轉而持有橡膠加工廠15%干股,年分紅超80萬美元。這種模式不斷得到推廣,若開軍參股深海漁港冷鏈項目,佤邦聯合軍運營稀土精選廠,果敢民兵轉型為物流安保公司。
打擊可以摧毀園區,但根除詐騙需要消滅貧困與動蕩。
唯有將安全合作嵌入區域發展進程,讓機器轟鳴取代詐騙電話,這片土地才有真正重生的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