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激烈的商戰,往往采用最粗暴的方式……
作者 | 高巖
編輯丨高遠山
來源 | 野馬財經
2家百億鋰電巨頭的“訴訟戰”,戰火越來越激烈了。
7月2日,新能源行業被一紙公告震動。“電解液龍頭”天賜材料(002709.SZ)子公司向永太科技(002326.SZ)及其實控人之一的何人寶等12位對象提起訴訟,指控其侵犯商業秘密侵權糾紛,請求法院判令被告銷毀年產 13.4 萬噸液體鋰鹽產業化項目中利用原告技術秘密建設的生產產線設備及生產工藝資料,并且索賠8.87億元及115萬元律師費。
永太科技發布公告稱,不存在侵害天賜材料商業秘密情形,永太高新技術均是自行研發。天賜材料為達到市場壟斷打壓競爭對手的目的對公司實施商譽詆毀等侵權行為,在無明確事實依據的情況下兩年間多次向公眾散布公司侵犯其商業秘密的誤導性信息,已嚴重損害公司商譽,給原告造成重大損失。永太科技及子公司永太高新就天賜材料侵權行為提起訴訟,并分別索賠5751.93萬元、1元。
案件背后,是兩家百億市值上市公司天賜材料、永太科技和一家鋰業“黑馬”公司浙江研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研一)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攻防戰。天賜材料作為全球唯一具備大規模液體六氟磷酸鋰生產能力的企業,2024年市占率達38%的“行業龍頭”;永太科技則是連續兩年虧損、奮力追趕的新晉競爭者。而浙江研一也大有來頭,實控人是“北交所第一股”貝特瑞創始人岳敏二次創業的項目,公司愿景是做鋰電功能材料領域的隱形冠軍。
圖源:罐頭圖庫
天賜材料在今年2月通過公告稱,將對浙江研一、岳敏等“另案處理”,但本次起訴的12位被告中卻并沒有這幾位。
事實上,很多上市公司和競爭對手都打過持續數年的專利戰,但是從民事走到刑事,并且將被告送進去吃“牢飯”,在資本市場并不多見,足見3家公司斗爭之激烈。
在劍拔弩張、不死不休的訴訟戰背后,這究竟蘊藏著一個怎么樣的故事呢?
子公司總工程師跳槽到競對
被追究刑事責任
事情還要從2021年講起。據財聯社援引天賜材料內部人士的說法,2021年2月前后,天賜材料全資子公司九江天賜總工程師李勝,接到了來自浙江研一實控人岳敏的“邀約”,浙江研一承諾高額顧問費和高管職位,想要獲得液體雙氟磺酰亞胺鋰項目所需關鍵技術。面對誘人條件,李勝表示同意,出于“規避風險”考慮,以親屬名義和浙江研一簽訂了合作協議,約定“研究技術開發費”為400萬元且可獲股權激勵。
浙江研一遂派張春暉與李勝對接項目,李勝將九江天賜相關生產工藝技術資料提供給張,還給予技術支持、疑問解答。
和浙江研一“接洽”后,李勝違反企業保密制度,私自將九江天賜生產液體雙氟、液體六氟磷酸鋰(簡稱“六氟”)等工藝技術資料發到個人電子郵箱或拷貝到U盤、移動硬盤。2021年5月,李勝從工作近四年的九江天賜離職,因簽訂了保密及競業限制協議,李勝遂用化名參與浙江研一項目。
服務于浙江研一的“整體工廠解決方案供應商”鄭飛龍因此得以與李勝結識,二人成為“合作伙伴”。
財聯社報道稱,2022年2月,鄭飛龍和李勝使用化名在永太科技子公司上海濃輝公司會見永太科技實控人之一的何人寶等人,此后,雙方達成合作,由李勝負責提供液體六氟技術資料,何人寶則允諾以1000萬元“技術轉讓費”。李勝和鄭飛龍按比例分成。
2022年下半年,浙江研一、永太科技項目陸續公開環評報告,天賜材料發現,項目技術與自身技術高度趨同,隨即報案。
據了解,李勝和鄭龍飛在2023年下半年被抓。根據天賜材料2月的公告顯示,李勝、鄭飛龍向浙江研一、永太科技提供九江天賜列為商業秘密的涉案工藝技術,李勝獲取違法所得428.504萬元,鄭飛龍獲利116萬元。一審法院判處追繳二人全部違法所得,并判李勝有期徒刑刑四年四個月,處罰金450萬元;鄭飛龍有期徒刑三年四個月,處罰金150萬元。李勝、鄭飛龍均提出上訴,該案目前處于二審階段,一審判決未生效。
圖源:公告
與此同時,天賜材料除了進行刑事報案,還在打民事侵權追償官司。7月份公告披露的就是最新進展,這也符合“先刑后民”的訴訟程序。
天賜材料還披露,李勝伙同鄭飛龍與永太科技何人寶達成合作后,永太科技將原告涉案工藝技術運用于,永太高新公司年產 13.4 萬噸液體鋰鹽產業化項目中。該項目由被告四王國超、被告五邵鴻鳴具體負責,并由被告十浙江美陽國際工程設計公司進行項目產線設計,并由被告六上海樺置公司承接部分。該公司由鄭飛龍、何人寶、姜存華成立,實控人為何人寶。
天賜材料措辭凌厲,指控“被告一至十二具有明顯的侵權故意”,“侵權行為情節惡劣,侵權規模巨大且獲益巨大,同時還存在毀壞、隱匿侵權證據的情形”。
永太科技則在反訴公告中稱,公司與天賜材料均系電解液材料上市公司,都生產六氟磷酸鋰等主流電解液材料,因經營范圍類似,雙方存在直接的競爭關系。永太科技和天賜材料目前正在進行投標。天賜材料為了達到市場壟斷、打壓競爭對手的目的,多次利用媒體對其實施商譽詆毀等侵權行為。
其中包括,2025年2月6日,天賜材料明知法律文書根本未提及另案處理字眼,卻惡意發布公告稱永太科技被另案處理,貶低后者商譽;2025年7月2日,天賜材料明知法律文書不涉及公司伙同天賜材料前員工,卻再次以公告形式宣稱二者共同非法獲取商業秘密。在明知案件所有被告均上訴的情況下,以未生效的判決為依據,牽強附會地稱一并提起訴訟,意圖影響永太科技與天賜材料目前正在進行的投標,以貶損永太科技商譽的方式達到排擠競爭對手的目的。
圖源:罐頭圖庫
永太科技全資子公司永太高新也澄清重申,年產13.4萬噸液體鋰鹽產業化項目產線、技術均是自行研發,不存在侵害天賜材料商業秘密情形,也未向天賜材料前員工李勝直接購買相關商業秘密。此外,天賜材料所稱“何人寶為樺置的實際控制人”系無中生有。
值得注意的是,與母公司永太科技的5751.93萬元索賠額相比,永太高新向法院起訴的訴求只有登報賠禮道歉和賠償商譽損失1元,似乎只是為了“爭口氣”。
兩方各執一詞,事情陷入“羅生門”。
技術價值:鋰電材料液態工藝
這場訴訟的核心技術——液態六氟磷酸鋰工藝,正是天賜材料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天賜材料是目前全球唯一具備大規模生產液態六氟磷酸鋰能力的企業。該產品作為鋰離子電池電解液的主要原料,約占電解液總成本的35%至40%。其工藝水平直接影響產品成本和市場競爭力。與傳統固態工藝相比,液體路線無需經過結晶步驟,具有顯著的成本優勢。這也解釋了為何天賜材料要不遺余力保護這項技術。
2021年10月,永太科技突然變更項目計劃,將原定的年產2萬噸六氟磷酸鋰項目,變更為“年產13.4萬噸液態鋰鹽產業化項目”。這一戰略轉向當時就引發了市場關注,被認為取得了關鍵技術突破。如今看來究竟是通過收買競對商業機密還是自行研發,還要打個問號?
永太科技在公告中稱:“公司目前僅生產固態六氟磷酸鋰產品,尚未生產銷售案件所涉的液態六氟磷酸鋰產品”。不過,在2024年1月,永太科技曾披露,13.4萬噸液態鋰鹽產業化項目中的首期年產6.7萬噸雙氟磺酰亞胺鋰溶液項目,已完成設備安裝調試工作,開始試生產。
據永太科技2024年報,“13.4萬噸液態鋰鹽產業化項目”總投資7.93億元,累計投入已達7.73億元,占預算比例90%。該項目滿產后將新增收入54億元/年,新增凈利潤6.7億元/年。
圖源:罐頭圖庫
足見這一項目,對于在市場上競爭的你死我活的兩家上市公司,都是格外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不是天賜材料第一次打侵犯商業秘密官司。其曾經和安徽紐曼精細化工公司打過“侵害卡波技術秘密糾紛案”,經過二審之后,法院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認定侵權人存在惡意侵權、情節極其嚴重,頂格5倍進行懲罰性賠償,判賠金額達3000余萬元。因明確傳遞了加大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的強烈信號,曾入選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2020年十大典型案例。
天賜材料董事長徐金富也因此被鋰電材料行業視為“維權先鋒”,徐金富還公開表態稱:“如果鋰電材料企業的知識產權問題得不到尊重,行業內卷將不會停止”。
盡管投入了不少時間、精力、金錢打官司,但是“侵害卡波技術秘密糾紛案”的勝利也讓徐金富和天賜材料嘗到了“甜頭”。
競爭激烈的“龍頭”與“新秀”
兩家公司目前的財務數據明顯一強一弱。2024年,天賜材料實現凈利潤4.84億元,而永太科技則虧損4.78億元。進入2025年,天賜材料一季度實現凈利潤1.5億元,永太科技僅盈利0.11億元。
因為投入“13.4萬噸液態鋰鹽產業化項目”已達7.73億元,而且均為自籌資金,也極大地影響了永太科技現金流。截至今年一季報,永太科技賬面貨幣資金僅5.95億元,應收賬款接近12億元。
不過訴訟纏斗,并沒有過多的影響到兩家公司的股價。7月3日收盤,永太科技股價下跌1.94%,報12.16元/股;7月4日,永太科技股價上漲1.15%,報12.3元/股;市值113.8億元;天賜材料7月3日上漲4.18%,報18.95元/股。7月4日下跌1.85%,報收于18.6元/股,市值356.1億元。
圖源:罐頭圖庫
券商研究報告呈現出對兩家公司的迥異評價。中信建投證券預測,天賜材料2025-2027年實現凈利潤約為9.38、12.66、16.74億元,鑒于電解液盈利處于歷史低位,公司龍頭地位穩固,維持“增持”評級。
其他給予“買入”評級的還有財信證券、東吳證券、長江證券;給予“持有”評級的有天風證券。
對于永太科技,機構則顯得更為謹慎,最近的研究報告為海通證券在2023年5月23日刊發的。
知識產權保護背景下
天賜材料更占優勢
知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談到,這起新能源領域的專利攻防戰,凸顯出新能源領域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與復雜性。他說:“此案成敗的關鍵在于技術“同一性鑒定”。即相關部門通過科學技術手段,比對涉嫌侵權的技術信息與權利人主張的商業秘密是否實質性相似。如果鑒定結果確實支持天賜材料的“獨家性”和技術趨同,將是其在民事訴訟中強有力的證據。”
據財聯社援引天賜材料知情人士說法,永太高新、浙江研一涉案項目相關與天賜材料的技術同一性鑒定均已完成。還有證據顯示,何人寶在2022年4月將一些文件傳至永太高新管理人員手機上,其中PDF文件圖紙經技術還原后,被發現含有“九江天賜高新公司”的圖標。
宋清輝判斷,結合目前的一審刑事判決及雙方公告來看,在最高檢近年來不斷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背景下,司法的天平可能更加有利于天賜材料。
圖源:罐頭圖庫
他分析,若天賜材料勝訴,或能阻止永太科技和浙江研一利用涉嫌侵權的技術進行生產,也能維護其市場份額和利潤空間。與此同時,永太科技也面臨巨大風險。當前一審判決尚未生效,若二審維持原判,其公司信譽或將受到重創,股價可能會進一步承壓。同時,其反訴名譽權侵權的成敗,也直接關系到其能否挽回市場聲譽。浙江研一未來若被判侵權,也將面臨類似永太科技的處境,對其IPO進程及發展前景無疑會構成重大不確定性。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也提到,天賜材料作為電解液領域的龍頭企業,擁有領先的技術和市場份額,而永太科技的快速擴張和液態鋰鹽的布局對天賜材料構成了潛在威脅。這場糾紛背后反映了市場競爭的激烈以及企業對市場份額的爭奪。這起案件涉及多個法律問題,包括商業秘密的認定、技術侵權的證據鏈,以及名譽權侵權是否成立等。其結果可能對行業內的知識產權保護和市場競爭規則產生示范效應。
他強調,這場糾紛暴露了新能源領域知識產權保護的困境,如技術員工泄密、第三方參與侵權等問題。同時,也反映了行業的內卷危機,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企業可能通過法律手段作為競爭工具。
柏文喜認為,雙方的訴求懸殊(天賜材料索賠8.87億元,永太科技索賠5752萬元),且涉及技術主權和市場空間的核心利益,和解的可能性較低。如果天賜材料勝訴,永太科技可能面臨巨額賠償和項目終止的風險。而如果永太科技逆轉,則可能鼓勵行業內其他企業通過“技術自主”逆襲。
天賜材料和永太科技訴訟攻防戰不僅是兩家公司之間的法律糾紛,更是新能源領域技術話語權和市場競爭格局的博弈。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這場糾紛都暴露出行業在知識產權保護和市場競爭規則方面的深層次問題,值得其他企業引以為戒。
你怎么看待2家上市公司對簿公堂?歡迎來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