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電動車門店看到一臺標價6000元的雅迪、九號、小?;驑O核時,或許會下意識地琢磨:同樣是這個價,商家賣出去到底能賺多少?會不會有的品牌賺得盆滿缽滿,有的卻只能勉強保本?其實,這背后藏著一場關于成本控制、技術溢價與市場策略的暗戰,不同品牌的利潤差距,可能比你想象的還要大。
雅迪作為行業龍頭,憑借規模效應和供應鏈優勢,利潤表現穩定。其6000元車型的經銷商進貨成本約占售價的75%-80%,即4500-4800元。扣除房租、人工等運營成本400-600元后,單臺毛利潤約600-1100元。
不過,車型和渠道的不同會讓利潤有所波動。像冠能T5這類走量的中端車型,因參與“以舊換新”等促銷活動,凈利潤可能壓縮至300-500元;而搭載石墨烯電池的冠能探索X7等高端車型,利潤可達500-700元。同時,一線城市門店因租金高,單店日均銷量有限,利潤常低于300元;三四線城市憑借密集渠道和低運營成本,部分門店利潤能達到800元以上。
九號以“兩輪電動車界的特斯拉”為定位,在高端市場憑借智能化配置占據優勢,利潤空間顯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其6000元車型的進貨成本約占售價的65%-70%,即3900-4200元。雖然智能化配置帶來了更高的運營成本,占比15%-20%,但毛利潤仍可達1800-2100元。
搭載ABS防抱死系統、能量回收技術的N90C等車型,終端售價能達到4500元以上,單臺利潤突破1000元。2024年九號高端車型毛利率達28.3%,是雅迪的1.8倍。而且,2024年鋰電池價格下降約40%,九號作為鋰電主力品牌,單車電池成本減少140-175元,進一步增加了利潤。
小牛曾以“鋰電+智能”為賣點,但2024年陷入“以價換量”的困境,利潤表現不佳。其6000元車型的電池成本占比約40%,即2400元,加上核心部件依賴第三方采購,綜合毛利率僅12.4%,單臺毛利潤約744元。為激活下沉市場,小牛平均單車售價從2019年的4928元降至2024年的3000元左右,品牌價值稀釋導致高端車型溢價能力下降。同時,2024年研發投入僅1.3億元,長期低于同行,制約了技術迭代,難以通過差異化維持高利潤。
極核作為春風摩托旗下的高端電摩品牌,依托摩托車技術積累打造高性能產品,但市場份額較小,2024年銷量不足雅迪的5%,規模效應不足使成本控制弱于頭部品牌。其6000元車型的電池成本占比約35%,即2100元,參考行業同類高端車型,毛利潤約1200-1500元。但由于要分攤較高的研發和渠道建設成本,實際凈利潤可能僅為400-600元。
綜上,在6000元價位,各品牌利潤大致為:九號800-1200元,雅迪500-700元,極核400-600元,小牛300-500元。這種差異不僅體現了品牌定位與技術投入的差距,也反映了行業從“價格競爭”向“價值競爭”轉型的趨勢。各位,你對此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