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子怡
編輯 | 袁斯來
從爆炸到召回,半個月時間內,移動電源行業經歷巨震,幾乎波及所有大廠。
作為事件導火索,曾被譽為“國民充電寶”的羅馬仕已瀕臨絕境。
7月6日凌晨1點左右,羅馬仕正式發布停工停產放假通知。通知稱,隨著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和公司業務的發展需要,經公司股東會研究決定,近段時間公司停工停產。停工時間為自2025年7月7日起持續6個月。
此前,已有多為消費者在在社交平臺上反映,羅馬仕淘寶官方旗艦店在處理充電寶召回退款時出現異常,部分退款申請已被卡頓超過數十天,且遲遲未能到賬。原因系為羅馬仕店鋪賬戶余額不足。
種種跡象都已表明:羅馬仕這家成立13年、連續11年位列天貓雙11移動電源品類銷售第一名的國內頭部移動電源企業,已因大規模召回事件陷入經營危機。
其他廠商也沒躲開迎頭一棒。除了羅馬仕召回49萬臺充電寶,安克創新召回71.3萬臺。“最近可以說我個人,包括我們的組織現在都在比較焦慮和忙碌的狀態。”安克創新副總裁接受采訪時表示。
民航局新規后,成筐充電寶被廢棄在安檢口。此外,羅馬仕、安克、小米、倍思、綠聯等在內的移動電源產品的多個3C認證證書已被暫停,證書狀態變更時間大多自6月初開始。
充電寶行業經歷十多年發展,早已成為一個極其紅海的市場。廉價的材料、極限的性能和輕巧的外觀其實是“不可能三角”,但因為充電寶不是什么高技術附加值的產品,鏈條上的人都只能無窮逼近材料的極限,在外觀、充電效率上擠出些差異化。
在這場風暴中,責任無法單獨歸咎于任意一方,這其實是一個極度內卷行業必然會發生的劫難。
充電寶行業的集體失速也是一次警示。它讓整個3C行業都不得不思考:在產能大過剩的時代,如果不被洪流裹挾,企業應該怎樣生存?
01 電芯引起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充電寶主要由電芯部分、電路板部分(升壓系統和充電管理系統)和外殼部分組成,電芯作為“供能”部門極為關鍵,也是充電寶最主要的硬件成本支出,成本占比一般在50%以上。
本輪大批量缺陷充電寶召回事件,系因使用缺陷電芯導致。
安克創新曾在召回公告中明確表示,企業發現某電芯供應商未經批準變更原材料,這可能導致極少數產品在長期循環使用后隔膜絕緣失效,進而引發過熱甚至燃燒的安全隱患。
多家媒體報道稱,安克創新所指的電芯供應商是安普瑞斯(無錫)有限公司。
那么,問題是否能簡單歸因為供應商電芯材料問題?
在移動電源行業中,安普瑞斯屬于一線電芯供應商,是國內充電寶領域軟包電池的第一大供應商。
2023年時,安普瑞斯累計生產鋰電池數量突破1億只,主要客戶包括羅馬仕、小米、安克創新、添可、倍思等。
根據安克接受采訪的說法,他們排查時,發現正極材料應該發生了一些變化。經過一些波折,安克確認,這批電芯的材料在過程中有多次變更。
而上述行業人士告訴硬氪,安普瑞斯此次電芯問題疑似是因三元材料在快充下發生結晶。
截至目前,安普瑞斯尚未公布電芯事件的調查結果。
電芯的安全生產與測試本身是個相當復雜的問題。鋰金屬本身化學性質非常活潑且存在枝晶生長的問題,限制了高能量密度的實現。
同時,液態鋰離子電池使用易燃的有機液態電解液,當發生電濫用、熱濫用和機械濫用時,電池容易出現熱失控、甚至是起火爆炸等風險。這是供應鏈上游電池廠商長期存在的問題。
即便是安普瑞斯這類體量的工廠,也很難溯源出結晶的具體原因。而對于下游品牌商而言,僅做電芯安全測試更多是檢驗產品的穩定性,無法溯源。而安克此次鎖定到材料問題也耗費了小半年時間。
有熟悉鋰電池產業的投資人告訴硬氪:“鋰電(包括電芯)行業生產過程中很多環節都有可能有瑕疵引入,會導致后面一系列的問題,對于工廠的管理要求很高。在安全性生產這方面,廠商與廠商之間有梯度性差異,而且安全生產的成本很高,最終會反映在產品價格上。”
硬氪了解到,安普瑞斯所能實現的高能量密度高品質的鋰離子電池并不具備絕對技術門檻,幾乎一線鋰電大廠都能實現。
然而,頭部鋰電廠商的下游客戶多為新能源汽車廠、手機廠商。這些大客戶對鋰電安全要求高、需求量大,而移動電源相比體量太小,不一定具備同頭部鋰電池廠商合作的能力和需求。
同安普瑞斯的合作出現問題后,安克創新宣布與新能源科技集團(ATL)達成戰略合作。ATL是全球電芯行業中的絕對龍頭。ATL在手機鋰電池領域市場占比第一,2021年超過40%,客戶包括蘋果、OPPO、華為等等。
“同ATL這類大廠合作門檻很高,有些會要求起訂量是50萬,6個月生產交期,現金結賬。這是充電寶小廠不可能達成的要求。”有行業人士告訴硬氪。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并不能因此證明安普瑞斯是個糟糕的工廠。車規級的電池供應商當然在能力上無可挑剔,但根據行業人士對硬氪分析,“安普瑞斯的電芯在業內是有品牌溢價的,已經是很貴的電芯。”
作為一線大廠,安普瑞斯出現大規模產品質量問題,其實是瘋狂追逐性能后的必然反噬。
02 過度競爭
3C配件(包含移動電源企業)是個賺辛苦錢的行業。
不同于手機、AR眼鏡這類獨立使用的消費電子品,配件的附帶品屬性滿足的是消費者的附加需求,其景氣程度深受上游產品影響。
隨著全球智能手機換機周期換機從16-18個月延長至36個月,3C配件購買頻次也逐漸降低。
以充電寶市場,Mordor Intelligengce數據顯示,2024年,移動電源市場規模預計為135.9億美元,預計到2029年將達到203.5億美元,在預測期內復合年增長率為8.40%。
很顯然,充電寶市場增速已經放緩,這使得移動能源行業的競爭從單一的容量競爭轉向快充、外觀、價格的全面競賽。
但因為沒有核心硬核技術支撐,外在的優勢轉瞬即逝。
以安克為例,其2018年推出的氮化鎵充電插頭受市場熱捧,一個月內,另一個大賣傲基就推出同款。
價格成了火力最密集的地帶。以羅馬仕為例,其“20000mAh 22.5W快充充電寶”,2021年的日常售價在129元到149元區間,到2024年年底,價格已經跌至69元。
在這種無法暫停的賽跑中,公司們飛奔的速度逐漸超越了電池本身的迭代速度,鋰電池的不穩定性成為暗雷。
“目前行業太過內卷,性能要高,快充要快,要小、輕、薄,材料性能各方面都要被推到極限后,必然會出現問題。”有移動電源行業人士告訴硬氪。
這種故事并非只發生在充電寶行業。據商啟產業研究院數據,2024年僅我國手機配件相關企業就高達48萬家,產品多為微創新且易于模仿。
企業避免卷入無效競爭的方式,其實還是毫無新意的幾種解藥:重視研發、發掘更有技術含量的市場。比如安克及綠聯2024年研發費用率分別為8.5%和4.9%,且呈增長趨勢,在看似同質化嚴重的品類中,二者依舊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了品牌溢價。安克也在往3D打印、割草機這樣更硬核的品類擴展。
中國3C產品制造能力在世界范圍內都無可替代。然而,性能過剩后,企業必須找到更智慧的方式消化產能。否則,價格戰的宿命就是一次次行業崩塌的惡性循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