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空紙
編輯 | 空紙
前言
6月27日,加拿大政府突如其來的行政命令,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中加經貿關系中炸響。
以“國家安全”為由,加方勒令中國科技巨頭海康威視在120天內全面撤出加拿大市場,這一行為不僅震驚了業界,也引發了廣泛的國際關注。
在當前中美博弈愈演愈烈的國際格局中,加拿大的這一行為無疑帶有強烈的地緣政治信號。而這一看似“強硬”的決策背后,隱藏的是對自身戰略方向的焦慮和在全球競爭中地位的不安。
是國家安全的真需求,還是又一次配合美國對中國科技封鎖的“政治表演”?
加拿大倉促打壓中國企業
6月27日,加拿大工業部長弗朗索瓦-菲利普·尚帕涅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公告,稱中國海康威視的產品對國家安全構成“不可接受的風險”,要求該公司在120天內全面停止在加拿大的運營,并從市場中撤出所有產品。
公告語氣嚴厲,卻并未提供任何相關調查報告、違規證據或具體案例,令輿論大感疑惑。
事實上,海康威視進入加拿大市場已有多年,其監控攝像設備廣泛應用于城市交通、公共設施、學校安防等多個場景,一直以來遵守當地法律,未曾傳出任何安全丑聞。
此次突然被冠以“威脅國家安全”的帽子,不禁令人質疑:加拿大政府是否真有確鑿證據,還是為了保護本土企業而采取的政治化干預手段?
更令人擔憂的是,加方并未給予企業申辯或整改的機會,直接下達“逐客令”,違背了程序正義與法治國家應有的行政審慎。
這種做法,在任何成熟的法治社會中都是難以成立的。而海康威視作為全球最大的安防設備制造商之一,在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20%,被強行驅逐勢必會帶來連鎖影響,加拿大多地現有依賴該公司設備的項目將面臨中斷或替代難題。
不僅如此,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渡輪公司近期還力挺中國船企參與本地造船項目,理由是“本地造船廠不具備交付能力”。這場“驅逐中企”的行動與現實經濟需求之間的矛盾,可謂暴露無遺。
中方強硬反制
面對加拿大的無理行為,中國駐加拿大使館第一時間做出強硬回應,指出加方是在“濫用國家安全概念,對中國企業進行歧視性打壓”,并嚴正敦促立即撤銷決定。中方還明確表示,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這一表態并非空洞威脅。早在2024年3月,中國就曾對加拿大農產品加征100%的關稅,以回應后者追隨美國加稅電動車的行為。這次精準打擊讓加拿大農業界感受到切膚之痛,可謂“打到痛點”。如今再度引發爭端,未來類似反制舉措可能會擴展到更多領域。
更關鍵的是,中方這次用詞極為強硬。“濫用國家安全”、“歧視性打壓”、“嚴重錯誤決定”等措辭,清晰表達了中方對加拿大失去耐心的態度。隨著中加關系緊張升級,加拿大在經貿層面所面臨的風險正在加劇。
當前,中國是加拿大第二大貿易伙伴,也是其農產品和能源的重要出口市場。若中方加大反制,可能對加拿大的農業、林業、礦產資源等傳統優勢產業造成結構性沖擊。而加方顯然也意識到這一點,卻仍在地緣政治壓力下選擇迎合美國的科技圍堵戰略。
事實上,自2024年起,加拿大已將包括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在內的23項關鍵技術列入國家安全監管清單,明顯對中國科技企業形成系統性排斥。
這種以“國家安全”為名的科技圍堵,其實與美方在全球推動“脫鉤斷鏈”的策略高度一致。
“獨立姿態”還是戰略失控?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加拿大的政策不僅僅對中國強硬,其對美國也表現出一定“反制姿態”。
新總理馬克·卡尼自上任以來,不斷宣稱要“擺脫對美國的依賴”,甚至在國會中直言“加拿大不應成為美國的第51個州”。
他主導對美國農產品、鋼鋁、電車加征關稅,并限制關鍵礦產的對美出口,一度讓人覺得加拿大有意在中美博弈中走出一條“獨立路線”。
然而,正當外界期待加拿大在大國博弈中展現自主性時,加方卻突然對中國企業下手,言行前后不一。實際上,加拿大所謂“獨立外交”的戰略目標,建立在一種不切實際的孤立主義幻想之上。既想脫離美國的控制,又想打壓中國科技崛起,同時又制裁俄羅斯、限制歐盟參與能源項目,這種四面出擊的“全線對抗”策略,顯然難以持續。
經濟層面的反噬已經開始顯現。加拿大央行日前將2025年GDP增速預期從2%下調至0.7%,幾乎是腰斬式的預期調整。分析指出,主要原因是多方貿易沖突導致出口萎縮、投資信心減弱以及能源成本上升,三者疊加,加拿大經濟活力受到沉重打擊。
與此同時,美國也不再對加拿大“護短”。就在加方驅逐海康威視的同一天,美國宣布因加拿大征收數字服務稅而中止所有雙邊貿易談判。這一“對等報復”無疑讓加拿大陷入進退兩難。既無法穩定中加關系,又失去與美方的談判籌碼,加拿大的戰略“分裂人格”已經開始反噬自身國家利益。
而更深層的問題在于:除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外,加拿大在高技術產業、基礎制造業及全球產業鏈中的角色都不具備決定性競爭力。若失去中美兩個最大市場的戰略合作,憑借一己之力加速技術自給,幾乎不可能。
結語
海康威視事件表面上看是一場企業退出風波,但本質上卻揭示出加拿大在國際格局中戰略定位的錯亂。
加方在中美博弈中的“左右橫跳”,既未能贏得美國的完全信任,也引發了與中國的深層次摩擦。以國家安全為名打壓中國企業,不僅破壞了中加多年的合作基礎,也嚴重損害了自身在國際社會中的信用與法治形象。
更重要的是,加拿大目前采取的“多線沖突”策略,在缺乏足夠戰略資源與產業競爭力支撐的情況下,注定走向失敗。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到,一個國家若不能清晰定義自身角色、正確處理對外關系,其政策即便表面“硬氣”,最終也將因失衡而自食其果。
對加拿大而言,現在或許正是反思其對華戰略與大國關系布局的關鍵節點。倘若繼續誤判局勢,不但無法獲得預期政治紅利,反而會讓國家發展蒙受長期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