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現代戰爭里,飛機就是天空的霸主,而發動機的地位更是重中之重。
說白了,它就是飛機的“心臟”,沒個好心臟,飛機再好看也飛不遠、打不狠。
尤其是那些能讓戰略轟炸機橫掃千里的頂尖航空發動機,那可是大國科技的命根子,藏得比家底還嚴實。
俄羅斯的NK—32渦扇發動機就是這么個寶貝,裝在圖—160戰略轟炸機上,性能強到讓美國都眼饞,而我們想買卻連個螺絲釘都摸不著。
俄羅斯寧可讓這技術差點失傳,也不松口賣給中國。
那么,俄羅斯這款“鎮國神器”到底厲害在哪?為何能讓美國至今都無法仿制出來?
圖—160與NK—32:蘇聯軍工的巔峰
要聊NK—32,得先從它的老搭檔圖—160說起。
它是全球最大、最快的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外號“海盜旗”,聽著就不一般。
20世紀70年代,冷戰正在進行,蘇聯眼看著美國的B—1B轟炸機橫空出世,心里不服氣,憋著勁兒要造一款更狠的。
于是,圖波列夫設計局肩負使命,設計出了圖—160這款飛機。
它的最大起飛重量275噸,能以2.05馬赫(超兩倍音速)的速度狂飆,航程1.6萬公里,載彈量45噸,核彈都能隨便帶。
想當年,這飛機能直接沖破北約的防空網,把核彈扔到敵人家門口,威懾力拉滿。
如此夸張的性能,全靠四臺NK—32發動機在背后撐著,這是背后的關鍵。
每臺發動機加力推力245千牛,換成老百姓能聽懂的說法,差不多5.5萬磅力。
這是個概念呢?美國B—1B的F101發動機一臺才3萬多磅力,NK—32一個頂人家兩個。
這推力讓圖—160飛得又快又遠,簡直是“飛起來像戰斗機,炸起來像貨車”,在戰略轟炸機里獨一份。
NK—32:三軸設計的黑科技
NK—32是蘇聯庫茲涅佐夫設計局在70年代末憋出來的大招,專為圖—160量身打造。
它的核心亮點是三軸渦扇設計,全球軍用發動機里獨此一家。
這里有必要解釋下,什么叫三軸,簡單說,就是發動機里有低壓、中壓、高壓三個壓縮機,各干各的活,互不干擾。
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這樣能根據飛行狀態靈活調整轉速,推力更猛,還不容易失速。
西方主流的發動機大多是雙軸設計,效率和靈活性都比不上三軸。
NK—32靠這招,哪怕在超音速飛行時也能穩如泰山,巡航推力都能保持14噸,性能甩開同行的節奏。
當然了,除了三軸之外,NK—32還有一大堆硬核科技。
比如它用的是耐高溫鎳基合金和單晶葉片,這玩意可不是隨便能造的。
單晶葉片得在真空爐里精雕細琢,確保整個葉片是單一晶體,稍微有點晶界缺陷就得回爐重造。
一臺發動機上百片葉片,每片都得完美無瑕,這工藝難度堪比在針尖上跳舞。
蘇聯當年在冶金、空氣動力學和制造工藝上砸了血本,才搞出這怪物。
最終實現的效果就是,NK—32不光做到了推力大,而且壽命還得到了極大的延長,無故障時間能到2000小時,維護起來也省心,妥妥的行業標桿。
到了2020年,俄羅斯還給NK—32來了個升級版,叫NK—32—02,用上了17片空心葉片,冷卻性能更好,熱效率更高。
這技術連西方都得服氣,難怪俄羅斯把NK—32當寶貝疙瘩。
俄羅斯為何死活不賣?
NK—32和圖—160可不是一般的武器,它們是俄羅斯核三位一體的核心支柱。
所謂的核三位一體,其實就是陸基洲際導彈、海基潛射導彈和空基戰略轟炸機三條腿走路,缺一不可。
圖—160靠著NK—32的超強推力,能以超音速沖破北約防空網,把45噸核彈精準送到目標頭上。
這種戰略威懾力,在國際博弈里是多少錢都換不來的命根子。
賣給中國,那就等同于把自家的機密給別人看,所以俄羅斯再缺錢,也不敢拿這開玩笑。
我們知道,以前我們買過不少蘇—27、S—400,合作很密切。
可俄羅斯偏偏對NK—32卡得很嚴,說白了,他們有點怕我們的逆向工程能力。
中國在軍工上進步快得嚇人,當年買了蘇—27,沒幾年就整出了殲—11,弄到點烏克蘭的技術,運—20就上天了。
俄羅斯心里有數,要是NK—32給了中國,過不了幾年,可能就逆向出個差不多的發動機,甚至青出于藍。
對俄羅斯來說,不光是威脅了他們的技術優勢,還可能搶了他們的軍售飯碗。
一旦我們造出類似NK—32的貨,價格很可能比俄羅斯便宜,到時候誰還買俄式裝備。
經濟與地緣的算盤
NK—32的生產線重啟花了俄羅斯老鼻子錢,好不容易在2020年整出NK—32—02,俄羅斯想靠這技術在全球軍售市場繼續當老大。
這個邏輯很簡單,NK—32的獨特性讓俄羅斯在高端軍工領域有話語權,賣了技術,等于自斷財路。
再說地緣政治,中俄雖然聯手抗衡西方,但在中亞、遠東這些地方,利益也有摩擦。
俄羅斯留著NK—32,既是給自己壯膽,也是對中國的某種牽制,確保咱們在關鍵技術上還得仰仗他們。
這種小心思,在大國博弈里再正常不過。
實際上,NK—32差點就真成了“絕版”。
1991年后,俄羅斯經濟一落千丈,軍工體系幾乎崩盤。
圖—160一共造了35架,10架因為缺NK—32發動機只能趴窩。
技術資料散失,生產線拆除,人才也跑光了。
后來到了1994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親口承認,NK—32的制造能力沒了,圖—160成了“不可再生資源”。
為了重振雄風,2014年俄羅斯下血本,召集高校、研究院,照著蘇聯的老圖紙一點點復原技術。
2020年,NK—32—02和圖—160M終于試飛成功,俄軍工算是喘過一口氣。
可這過程太煎熬了,資金短缺、生產線不給力,截至2025年2月,2015年訂的50架圖—160M才交付13架。
這種“失而復得”的經歷,讓俄羅斯對NK—32的珍視到了極點,根本舍不得賣。
美國為什么沒造出NK—32?
美國在航空技術上絕對是全球老大,B—2、B—1B這些轟炸機各有千秋,但為何沒整出個NK—32這樣的推力怪獸?
不是造不出來,而是沒必要。
美國核三位一體的思路跟俄羅斯不一樣,他們更看重隱身和多用途性。
B—2的F118發動機推力只有1.9萬磅力,但隱身性能無敵,適合悄無聲息地滲透敵方防空網。
B—1B的F101推力3萬多磅力,擅長低空突防,省油又耐用。
NK—32這種推力怪物,油耗高、隱身差,跟美國全球基地網的戰略需求不搭。
技術取舍的代價
NK—32的三軸設計、單晶葉片這些黑科技,美國不是沒能力搞,而是得從頭調整生產線和設計理念。
想想看,美國在F135(F—35用)、F119(F—22用)上花了幾十年心血,生產線、供應鏈都圍繞雙軸發動機優化。
現在要搞三軸,得推倒重來,成本高得嚇人,還得重新培訓工程師、改造工廠。
加上美國現在忙著B—21隱身轟炸機和智能化技術,NK—32這條路對他們來說性價比太低。
不過,NK—32的獨到之處美國也得服。
比如三軸設計的靈活性和單晶葉片的耐高溫性能,美國現役發動機還真沒完全跟上。
但美國有自己的強項,比如F135的推重比和智能化控制,戰略上各有側重罷了。
中國離NK—32有多遠?
老實說,中國在航空發動機上跟NK—32還有一段差距,這一點我們必須承認。
我們的軍工起步晚,建國初期幾乎一窮二白,航空技術全靠向蘇聯學。
80年代開始自主研發,渦扇—10“太行”發動機算是個大突破,推力13萬牛,裝上了殲—11B。
殲—20現在用的還是俄羅斯AL—31F,推力13.5萬牛。
渦扇—15號稱推力能到18萬牛,但至今沒量產,離NK—32的245千牛差了一大截。
三軸設計、單晶葉片這些高端玩意,目前還在摸索階段。
不過我們也知道發動機是短板,這些年沒少想辦法。
2016年,北京天驕航空看上了烏克蘭的馬達西奇公司,這家企業在蘇聯時代是航空發動機巨頭,手里可能有NK—32的原始資料。
當時我們打算花45億美元買下56%的股份,結果美國跳出來搗亂,以“國家安全”為由壓著烏克蘭攪黃了交易。
烏克蘭不僅撕毀合同,連定金都不退,這事讓人想想都覺得憋屈,也說明核心技術靠買太難了。
自力更生的希望
好在我們沒把希望全寄托在別人身上。
這些年我們砸了不少錢搞航空發動機專項,2016年還成立了中國航發集團,集中力量攻關。
殲—20、運—20這些項目倒逼技術進步,渦扇—10的改進版已經小有成效。
渦扇—15雖然還在爬坡,但傳聞性能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未來轟—20的問世,可能就是中國發動機技術的一次大考。
NK—32的單晶葉片、三軸設計,我們遲早得啃下來。
結語:
NK—32是俄羅斯的驕傲,也是中國的前行動力。
蘇聯花了幾十年造出這寶貝,美國有自己的路,中國也有自己的夢。
技術買不來,求不來,只能靠自己干。
中國的航空工業正憋著一股勁兒,渦扇—15、轟—20的突破指日可待。
或許再過幾年,天空里飛的不只是圖—160,還有中國自己的戰略巨獸。
路還長,但我們有信心,慢慢來,總會趕上的!
參考資料:上觀新聞——這款讓普京點贊的俄新型戰略轟炸機有何名堂?
每日經濟科技(俄媒)——俄聯合發動機制造集團2021年初將供應新一批NK-32-02航空發動機
每日經濟科技(俄媒)——采用量產型NK-32-02發動機的圖-160M飛機首飛成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