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36歲的在美華裔口腔醫生張女士因打網球遭遇嚴重扭傷,確診距腓前韌帶完全斷裂伴腓骨遠端撕脫性骨折后,因美國手術等待漫長,她跨越重洋求助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足踝外科侯輝歌團隊。運用獨創的“暨大JUMSA特色技術”實施“搶救性”修復,術后僅6小時,張醫生即能下地活動,效果令其驚嘆。這背后,是侯輝歌團隊獨創的“暨大九型九劍九選”精準治療體系在應對日益高發的運動足踝損傷中展現的威力。
小關節大負荷,損傷牽動全身
張女士扭傷后,踝關節腫脹明顯,活動嚴重受限。美國當地冗長的預約等待促使她通過國內專家引薦,遠赴廣州求醫。侯輝歌主任醫師團隊憑借在踝關節運動損傷治療領域的專長,運用“暨大JUMSA特色技術”為其成功修復斷裂的距腓前韌帶并穩定了撕脫的小骨片。術后6小時便能下地活動的效果,遠超張女士預期,作為醫療同行,她對此深感滿意。
足踝作為承重與運動的關鍵樞紐,損傷后果嚴重。35歲的黃宇便因反復崴腳未獲正確診治,最終導致距腓前韌帶完全消失,輪椅代步長達三年,并出現肌肉萎縮、骨質疏松。侯輝歌主任警示:“崴腳非小事,急性扭傷處置不當,約40%會轉為慢性踝關節不穩。”反復扭傷將引發關節軟骨不可逆損傷,武術教練劉先生就因頻繁崴腳導致足踝穩定性嚴重受損,連日常步行都困難重重。
面對健身熱潮下高發的足踝損傷(統計顯示,僅大學生群體運動損傷率就高達75.27%-77.63%,其中關節韌帶損傷占37%),侯輝歌團隊通過十余篇專業學術論文及數千臺手術實踐,創立了“暨大九型九劍九選”精準治療體系。該體系通過嚴謹分型,為患者定制個體化方案。
微創解頑疾,重返運動場
暨大足踝“九型九劍九選”體系的精準分型及治療體系,使微創手術效能最大化。尤其針對年輕、高運動需求、韌帶損傷嚴重(斷裂)、關節特別松弛(外側結構損傷嚴重)這四類人群,侯輝歌團隊創新提出“搶救性修復”理念。相較于傳統重建手術可能犧牲關節活動靈敏度,“搶救性修復”能在確保關節穩定前提下,最大程度保留靈活性。結合微創技術,患者術后下地時間顯著縮短至1-2天。
劉教練是直接受益者。團隊一次性修復其雙側斷裂的距腓前韌帶。術后第二天即可下地行走;80天后完成簡單武術動作;130天后重返教練崗位。為驗證技術,團隊發表了涵蓋臨床療效與生物力學驗證的系列SCI論文,累計影響因子達60多分,形成完整研究閉環。
精準分型的威力在黃宇身上充分展現。術前深入研究自身傷情的他,在手術臺上(腰麻狀態)直接詢問侯輝歌:“距腓前韌帶完全消失,分型是IV型,該用什么手術?”侯輝歌明確回答:“Internalbrace剛性增強術(內支架條帶剛性增強術)”。術中,團隊使用高強度醫用帶狀物替代消失的韌帶完成重建,黃宇術后第二天即下地行走。
侯輝歌團隊深耕足踝外科,其推出的系列科普節目“侯醫生崴腳100問”已舉辦77場,相關科普內容累計獲得1492萬閱讀量,致力于幫助更多患者科學應對損傷,重獲運動活力。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實習生 溫瑋 通訊員 張燦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