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李在明日前在就職一個月的記者會上,公開表示“將盡快改善韓中關系”。
李在明在講話中提出,將在堅固的韓美同盟、緊密的韓美日合作框架下,同時推動與中方及俄方關系的全面修復,強調以國家利益為導向,展開務實、平衡的“實用外交”,以守護國家和平與民眾生活福祉。
【韓總統李在明表態稱將盡快改善中韓關系】
這番話如果放在一般情況下,或許不過是普通的外交辭令。但當前情況很不一般。
就在幾天之前,韓聯社援引韓國外交消息人士說法稱,中方已通過多個渠道向韓方發出探詢,邀請李在明出席今年9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
據報道,韓國政府正在就此進行慎重評估,稱需要綜合考慮歷屆政府的相關慣例、中韓關系走向以及與美國之間的外交敏感度,最終決定是否出席。
客觀來說,李在明來華出席閱兵儀式確實存在一定的阻礙,尤其是美國方面的態度讓韓國不得不顧慮。
雖然李在明上臺前曾高呼要讓韓國在外交上走“獨立自主”的路線,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韓國對美國的依賴依舊高度存在,尤其是軍事上和經濟上。而當前中美關系正處于敏感時期,美國方面對其盟友是否出席中國主導的大型紀念活動,一貫高度關注,甚至會私下“打招呼”勸阻。
而“9·3紀念日”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歷史政治象征意義,活動背后隱含著對二戰歷史的重新敘述與對日右翼勢力的反制。如果韓國總統公開出席,必然被美國媒體解讀為“向中國靠攏”的信號。因此韓方的回應非常謹慎。
但事實上,這件事情的癥結并不在于李在明會不會來華參加儀式,而在于李在明的對華態度究竟如何。考慮到這一情況,李在明的這番表態無疑意味深長。
【樸槿惠曾在2015年來華出席抗戰勝利紀念活動】
我們來看看其表態中的幾個關鍵詞:“盡快改善中韓關系”“展開以國家利益為中心的實用外交”。這背后傳遞的意思很明確:推動中韓關系回暖,是韓國的實際利益要求。更深一層來解讀就是:無論他參不參加閱兵儀式,中韓關系修復的事情都會提上日程。
這樣的表態自然是中方希望看到的。作為一衣帶水的鄰居,中韓關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過去5年,中韓關系可以說經歷了一段寒流期。特別是在尹錫悅政府執政期間,韓國在外交、安全和芯片政策上明顯傾向美國,中韓之間不僅高層互訪稀少,連正常對話機制都陷入停滯。
尹錫悅甚至在多個場合公開附和美方“印太戰略”,還參加美日韓聯合軍演,在臺灣問題、涉華半導體政策上表現出強硬立場,極大損害了中韓之間的政治互信。
這顯然不是中方愿意看到的,也并不是韓國社會主流民意所支持的方向。無論是從地緣現實,還是經貿利益的層面出發,推動中韓關系走出低谷、重回正軌,都是當下兩國面臨的共同課題。
此次中方邀請李在明出席閱兵儀式的消息如果為真,說明中方已經主動拋出了“橄欖枝”。要知道,中方并不是第一次邀請韓國領導人參加閱兵了,2015年的時候,時任韓國總統的樸槿惠也曾受邀來華出席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受到了中方超高規格的接待,而且在這之后中韓進入了一段非常密切的關系友好期。
【尹錫悅將中韓關系推到了“冰點”】
如今中方將同樣的邀請函遞到了李在明手里,足以說明中方對李在明的重視以及對中韓關系回歸正軌的期望。
對于中國而言,面對新上臺的李在明政權,中方的擔心無非就是兩點:韓國是否會繼續在中美博弈中“選邊站”;韓國是否會在臺灣、南海、半導體供應鏈等問題上配合美方打壓中國。
而從李在明的表態中能夠看出,他傾向于在保持美韓同盟框架下,為中韓關系“松綁”,找回自主空間。這一點對中國而言尤為重要,因為我們不奢求韓國“疏美親中”,但必須保證韓國“不當出頭鳥”“不在關鍵節點踩線”。
在這一背景下,李在明“不會像前任一樣無腦倒美”的潛臺詞,已經足夠讓中方“暫時安心”。
但要注意的是,這一次中方的邀請與韓方的回應,是中韓關系進入修復期的開端,后續是否中韓是否能真正“破冰回暖”,關鍵還要看接下來實質性的對話、合作、互信恢復機制能否重啟。
中韓關系,不能再走回頭路,更不能再陷入盲目對抗,李在明如果真的希望改善中韓關系,接下來該怎么做應該心里有數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