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這次真猛啊,帶頭剛老美。
7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站在白宮草坪上面對記者語氣毫不遮掩:“這稅我非收不可。”
170多個國家通通被盯上了。
全球貿易的桌子剛擺好,他直接掀了。
而比誰都快反應的是印度。
2025年的夏天新德里沒有沉默。
它站了出來帶頭發聲,帶頭還手。
碰到人家底線了,兔子也是會咬人的。
特朗普回來了,但他沒換套路。
“美國優先”四個字像釘子一樣釘在每一項政策上。
7月5日開始美國每天向10至12個國家發出“征稅預告函”。
8月1日起逐步執行,稅率從10%打到底,最高拉到70%。
這不是政策,是壓力測試。
全球主要經濟體站在火線上等著被點名。
特朗普說得清楚:“誰不讓利,我就收誰的稅。”
這種做法讓人想起了他第一任期的操作。
但這一次他更急、更狠、更不講理。
這不是雙邊談判,這是單方面開戰。
就在宣布征稅的同一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啟動了一項“301調查2.0”。
這不是新招。
老一套調查補貼、環保標準、勞工待遇。
但這一次被調查的名單換了。
中國不再是唯一主角。
印度、越南、印尼、孟加拉、墨西哥……統統上榜。
美國說這些國家靠補貼、不公平執法搶走了美國工作崗位。
還說要保護美國制造業的“靈魂”。
可這調查背后潛藏的目的很直接:為下一輪大規模征稅鋪就道路。
而且這次調查還加了新內容,碳排放、勞工標準、人權議題。
這些話聽起來高尚,實則模糊。
美國想用這些“軟標準”當“硬手段”,塑造一套只有它能隨意解釋的游戲規則。
就在特朗普發表講話的當日,印度宣稱:將對美國進行報復性征稅,征稅金額高達7.25億美元。
不是虛晃一槍,也不是外交辭令。
是正式通報給WTO的硬動作。
因為美國提高了汽車關稅,這直接砸在了印度工廠的飯碗上。
而這一次印度沒有妥協。
它沒有像過去那樣拖延或模糊,而是選擇了第一時間還手。
這很不“印度”。
因為過去幾年美印之間關系緩和。
年初美國商務部長萬斯還飛去新德里談雙邊貿易框架。
外界普遍預期印度是最有可能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之一。
結果協議沒影,紅線先劃出來了。
農業和乳制品,印度說不談。
為什么印度突然強硬?
答案不復雜。農業和乳制品是印度的“命根子”。
它們在GDP里占比不高,但從業人口多,幾乎一半印度人靠它吃飯。
美國想讓印度開放這兩個行業,說白了就是要美國產品進來,把印度本土產業壓下去。
這在經濟上是打擊,在政治上是風險,在社會穩定上更是隱患。
印度財政部長一句話切中要害:“這是紅線,不能退。”
印度不是不知道美國的厲害。
但它也看到了中國在上一輪貿易戰中是怎么熬過來的。
2018年到2020年中美博弈激烈。
中國沒有退而是一步步頂住壓力,用自己的方式回應。
結果美國不得不在多個關鍵點上讓步。
印度學到了一個道理:退讓換不來尊重,只有對等才有談判。
新德里這次沒有猶豫。
它清楚特朗普比以前更難纏,那就別等他出第二刀。
先動手才有主動權。
除了關稅,印度也在布局更大的棋。
金融層面的一步動作正在悄悄醞釀。
據《印度經濟時報》7月3日報道,印度財政部已經在與俄羅斯、中國、伊朗、巴西等國家商談本幣結算機制。
目標明確:去美元化。
什么意思?不再依賴美元、不再通過SWIFT系統結算貿易。
印度央行已經批準多家銀行接入俄羅斯的SPFS系統,還打算和自家的UPI系統對接。
未來印度可能用盧比買石油、買天然氣、買大宗商品。
這一步很關鍵。
因為特朗普政府在上任后已經多次用“凍結美元資產”“切斷金融通道”來制裁對手。
印度不想哪天被點名時連“轉賬”的權利都沒有。
財政部長西塔拉曼說得很直接:“金融獨立,是國家安全。”
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行動指南。
特朗普用關稅砸下去,全球震動。
印度第一個站起來不是為了挑戰誰,而是為了守住自己。
這不是反美,是護己。
不是挑釁,是自保。
在強權面前退無可退的,就只能迎面而上。
這一次印度選了后者。
非常道2025-07-05特朗普:這稅非收不可!印度:中國行我也行,帶頭反擊美國霸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