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白宮的氣氛真有點詭異。據彭博社爆料,在內部會議上,特朗普居然成了對中國最“溫和”的那個人。有幕僚直接說,特朗普現在是白宮里最不鷹派的。你沒聽錯,就是那個曾經天天喊著“對中國強硬”的特朗普,現在變了。
過去幾個月,他不僅少提“貿易逆差”這類老話題,反而在積極推動和中國達成新的貿易協議。就連中國在芯片、人工智能上的突破,也沒像以前那樣引來特朗普的打壓,反而在慢慢松口。
比如說,英偉達的H20芯片,之前美方是嚴禁對華出口的。但就在幾天前,特朗普政府突然批準了相關許可,等于自己打臉。而這個決策,也不是公開透明討論的,而是特朗普在少數幕僚支持下“悄悄定下”的。
這下子,白宮內部吵起來了。有些官員覺得這等于是把美國科技的“命門”送給了中國,太危險了。但也有人說,允許英偉達去中國市場競爭,是對抗中國AI發展的關鍵一步。兩邊吵得不可開交,但最終決定權還在特朗普手里。
那問題來了:特朗普怎么突然“親華”了?我們得搞清楚一點,特朗普永遠是個生意人。他講“對華強硬”時,是在討好那些吃了中國產品虧的美國選民。可現在,他發現繼續打壓中國拿不到實質好處,反而可能失去一次“做大交易”的機會,所以他調整了。
別忘了,他現在要的是“連任”。而中美一旦簽個像樣的采購協議,特朗普就能在選民面前宣稱“我讓中國掏了錢,美國贏了貿易戰”。對他來說,這比關稅重要得多。
但問題是,中國真的會信他嗎?
這就得說到俄羅斯了。前幾個月,特朗普還在各種場合稱普京是“聰明人”“強人”,結果呢?到了7月中旬,特朗普突然翻臉,給普京下了個“50天最后通牒”。威脅說再不聽話,就要對俄羅斯加征100%的關稅,甚至暗示支持烏克蘭打倒莫斯科。這反轉速度,讓克里姆林宮都措手不及。
我們得看明白:特朗普的最大問題就是反復無常。今天跟你握手,明天就可能翻臉。俄羅斯已經吃過虧了。一開始覺得特朗普能和平解決沖突,現在才發現,什么“和平交易”,根本靠不住。
這對中國來說,就是一個清晰的提醒。不能因為特朗普“話說得好聽”,就放松了警惕。我們可以談合作,可以爭取利益,但一定不能指望特朗普講信用,或者按規矩辦事。
現在中美之間的對話還在繼續。像財政部長貝森特,已經暗示中美的90天關稅休戰期“可能延長”。國務卿魯比奧也突然“溫和”起來,在馬來西亞跟王毅外長會面后,公開說“會談很積極”,還暗示今年兩國元首會晤可能成行。
表面看,這些信號都不錯。但實際上,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并沒有降溫。特朗普嘴上說要“友好”,背后還在跟盟友談如何“圍堵”中國科技產業。放松對H20芯片的限制,可能只是為下一輪更復雜的談判做鋪墊。
所以,中國現在需要非常清醒。該爭取的利益要爭取,但必須提前準備“談崩”的底線方案。
特朗普不是“親華”,而是在算賬咱們回到標題:特朗普是“親華頭子”嗎?其實他不是“親華”,他是“親贏”。
只要他覺得和中國做交易能讓他“贏一次”,他就會放低姿態;可一旦發現自己吃虧,立馬翻臉也不是不可能。這就是特朗普的風格,根本沒有長遠戰略,只有短期目標。對中國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去相信哪個總統說了什么,而是要看到:中美這盤棋,誰能穩住節奏,誰能把風險可控地化解掉,誰就能贏下下一階段的大國博弈。
總結:不要被“軟話術”迷惑,冷靜應對特朗普的“反復跳”所以,特朗普現在放軟,不是他真的改變了立場,而是他認為現在“和”更劃算。但這種和氣能持續多久?取決于他能不能從中拿到選票和面子。
對中國來說,必須吸取俄羅斯的教訓,不要以為有私人關系就能換來國家利益,尤其是跟特朗普這樣不按牌理出牌的人打交道。我們可以合作,但一定要做好他反手一刀的準備。未來幾個月會很關鍵,關稅、芯片、元首會晤,一個都不是小事。要想不被動,就得冷靜應對、靈活布局。畢竟,真正穩得住局勢的,從來不是靠喊話,而是靠實力和耐心。
來源:《美媒:為了能和中方對話并達成貿易協議,特朗普已經開始軟化對華語調》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