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呀,我是果果的媽媽,97后的普通全職寶媽。
記錄成長中的小碎片,
分享育兒路上的“干貨”,
和你聊聊當媽媽的那些心事、愛與疲憊。
說實話,在中國家庭里,最容易被忽略、卻也最容易陷入兩難的角色,就是“姥姥”。
一邊是親閨女的需要,另一邊是女婿那道不明說、但永遠橫在那里的“關系墻”。
很多時候,姥姥不是不愿幫,而是幫得小心翼翼;不是不操心,而是越操心越被嫌。
最近在一個媽媽群里,有人發了一句牢騷:“我媽真是全心全意幫我帶孩子,結果卻被我老公一句話懟得差點哭出來?!?/p>
一瞬間,信息一條接一條炸開了鍋。
大家七嘴八舌地說,姥姥帶娃,真的很容易引發矛盾,我大概總結了一些,尤其這6種沖突,太容易在家庭中重復上演。
沖突一:姥姥太辛苦,卻沒有“家人”待遇
@寶媽靜靜 的故事很典型。
孩子出生后三個月,她媽媽就從老家趕來幫忙,包攬家務、帶娃、做飯、洗衣,一天到晚腳不沾地。
結果有一次,姥姥生病了,想晚上早點休息。她老公當著她的面說了一句:“你媽也不是保姆吧?怎么這點事都不做?”
這一句,像針一樣扎在她心里。她說:“我媽不是保姆,但她做的比保姆多得多,為什么你一句謝謝都沒說過?”
我的看法:
很多丈夫對岳母帶娃的辛苦視而不見,是因為“姥姥”的身份天然有點尷尬——
不是婆婆,不是媽,又不像保姆有“雇傭關系”,好像她付出的一切都應該是自愿的。
但事實上,姥姥們的付出往往是出于對女兒的愛,一邊拼命幫忙,一邊又得處處顧及“女婿會不會不高興”。
這種不對等的付出,一旦積累成心理的不平衡,就很容易成為家庭隱患。
沖突二:教育理念不同,話一說多就變成“干涉”
@林子媽 說,有一次她媽帶孩子去公園玩,孩子在地上打滾,她媽就立刻抱起來哄,還買了糖給孩子吃。
她回家后語氣有點急:“媽,你怎么又給他吃糖?這樣不是慣著他嗎?”
她媽臉色立刻變了:“你不小時候也這樣長大的?我還沒說你怎么當媽呢!”
兩人當著孩子的面吵起來,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我的看法:
姥姥雖然是長輩,但面對“育兒”這個新戰場,很難完全跟上新時代的節奏。
她們憑經驗來,而我們憑知識來,理念一沖突,就容易互相指責。
這時候,孩子反而成了夾心餅干,不知道該聽誰的。
這種“理念不合”的底層,其實是一方不想被否定,另一方又過于急于掌控。
最好的做法,是定好“底線”,其余交給對方自由發揮——既是尊重,也能減輕對抗。
沖突三:女婿表面客氣,實則排斥
有個寶媽分享說,她老公嘴上說“媽你來照顧你女兒我理解”
但私底下卻經常對她說:“你媽是不是該回去了?你也不是離不開她了?!?/p>
明明生活上全靠姥姥撐著,晚上帶娃夜醒、白天做飯打掃,可女婿始終不認可。
我的看法:
有些女婿內心深處并不歡迎“丈母娘”長期在家。
他們可能感到生活空間被侵占、習慣被打亂,甚至覺得自己“不如老人更懂孩子”,從而引發排斥心理。
但問題是,這些情緒往往不會直說,而是通過冷處理、暗示、甚至讓老婆“轉達”.
讓家庭陷入一種不明說但明顯“別扭”的狀態。這種狀態持續時間越長,家庭氛圍越難受。
沖突四:姥姥變成“背鍋俠”,兩頭不是人
姥姥有時很像“調和劑”,但更像“背鍋俠”。
@丹丹 分享,有一段時間她總跟老公吵架,老公一不高興就說:“你媽整天在這,弄得我壓力大。”
她一邊哄老公,一邊安慰媽媽:“你別放心上,他就是嘴不好?!?/p>
可時間久了,媽媽開始默默收拾東西說要回老家。
她哭著攔住,說:“媽,別走,我一個人搞不定的。”
我的看法:
姥姥不是不知道氣氛尷尬,只是為了女兒,她們愿意忍、愿意讓。
但長期處在“不是一家人卻要像家人”的環境里,會讓人疲憊、憋屈、敏感。
她們既不能直接管女婿,又得維持表面的和氣,稍有差池就是她“不懂分寸”或者“干涉太多”。
這種狀態下帶娃,壓力之大,不言而喻。
沖突五:姥姥“帶娃帶到內耗”,卻沒人看到她的犧牲
在現實中,很多姥姥是“被請來”而不是“主動來”的。一開始說的是幫幾個月,后來一待就是兩年。
在這兩年里,她們告別了自己的生活圈,放棄了跳廣場舞、和老姐妹喝茶的樂趣,甚至連自己身體小病都不敢抱怨。
她們不敢要求、不敢拒絕,也從沒聽到誰說一句“你辛苦了”。
我的看法:
姥姥是最沒有“邊界感”的角色,因為她們出發點是愛女兒、愛外孫。
但這份愛如果被家庭默認為“應該”,那她就徹底被“耗”成了一個沒有存在感的勞動力。
真正聰明的女兒,應該幫媽媽立邊界,告訴老公她的辛苦,也告訴媽媽她的退場時間。
只有有界限的付出,才不會變成傷害。
沖突六:姥姥的“親外孫”身份,讓家庭關系更敏感
這一點是很多人不愿說出口的現實。
孩子跟姥姥親,婆婆會不高興;孩子跟奶奶親,姥姥會有落差。
孩子如果更黏姥姥,媽媽會開心,爸爸可能會覺得“我媽像個外人”。
這種微妙的“親疏關系”,很容易引發家庭不必要的比較、爭斗、冷戰。
我的看法:
在傳統觀念里,“兒子是自己人,女兒是外人”的說法,仍然在很多家庭潛意識里存在。
這就讓姥姥天然處于“弱勢親人”的位置。
她們沒有“婆婆”那種“長輩權威”,所以更容易被忽略、質疑。
這種關系上的敏感,更需要夫妻共同調和。
媽媽要維護自己的母親,爸爸也要適當表達感恩,這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情感內耗”。
最后說說我的感想:
不建議姥姥帶娃,并不是說姥姥不值得信任、不夠能力,而是:
她們太容易“被困在家庭結構的夾縫中”,沒有清晰的角色邊界、沒有應有的尊重、沒有任何情緒出口。
她們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我們不能一邊請她們來幫忙,一邊又把她們當外人看。
尤其對于女婿來說,能做的其實很簡單——一句感謝、一句“媽你歇歇”、一次主動洗碗帶孩子……
都能讓姥姥覺得她不是“臨時工”,而是真正被這個家接納的人。
愿每一個帶娃的家庭,都能看見姥姥背后的辛勞,也愿每一個姥姥,在為外孫忙碌時,也能被溫柔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