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美國“動力”網站“戰區”欄目報道,英國方面表示,英國國防大臣格蘭特·沙普斯乘坐的皇家空軍達索900LX 公務機近期在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附近飛行時GPS受到了干擾。英國《泰晤士報》率先報道了這起“電子戰襲擊”事件,這起事件發生在 3月13日,此前沙普斯對波蘭東北部的奧爾日什進行了為期一天的訪問。當飛機飛近俄羅斯波羅的海地區的飛地加里寧格勒時,座機的 GPS導航系統遭干擾,導航信號中斷持續大約30分鐘,當時手機無法連接互聯網,飛機被迫使用其他方法來確定其位置。
英國《衛報》網站也報道稱,消息人士表示,正在返回英國的沙普斯沒有危險,但是他們稱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電子戰行為,從塞浦路斯皇家空軍阿克羅蒂里基地起飛的飛機經常受到俄羅斯設備的干擾,除了英國軍用飛機外,俄羅斯近年來還對其對手進行了多次電子戰攻擊,特別是美國飛機。印度《歐亞時報》稱,俄軍電子戰系統覆蓋了所有已知的無線電頻段。
《泰晤士報》援引國防工作人士的話說,目前尚不清楚沙普斯本人是否是俄方的目標。而“戰區”網站稱,很難確定沙普斯的飛機是否被專門針對,英國也沒有提供任何證據直接指向這種情況。盡管如此,它的飛行路徑很容易通過俄羅斯雷達跟蹤,并在飛行跟蹤網站上可見。開源情報分析師馬庫斯·瓊森稱,同一天該地區有大約511架飛機也遭到了干擾。
瓊森還質疑“干擾機以有針對性的方式針對個別飛機的可能性”。此外,也有消息人士稱,這可能是俄羅斯最新研發的先進反衛星電子戰系統Tobol系統(中譯“托博爾”)。根據此前報道,從2023年年初起,俄軍一直在試驗一種名為“托博爾”的陸基反衛星系統,并已在各地建造了7座“托博爾”固定綜合體,加里寧格勒軍事基地是其中之一。
圖1
加里寧格勒是波羅的海周邊具有高度戰略意義的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州位于俄羅斯的最西邊,與俄羅斯本土并不連接,其南鄰波蘭,東北部和東部與立陶宛接壤。加里寧格勒州距波蘭首都華沙400千米,距德國首都柏林、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等約600千米,具有非同凡響的地緣戰略地位。2019年4月,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第841獨立電子戰中心部署摩爾曼斯克-BN電子戰系統,可偵測歐洲縱深地區的無線電軍事通信,在必要的時候及時對其進行干擾、壓制。
中國專家認為,歐洲部分地區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遭干擾是俄烏沖突外溢風險之一,也再次凸顯電子戰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電子戰是以電磁波為能量載體和中介的軍事對抗,因電磁波無形無相、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像幽靈一樣無所不在,故電子戰又被稱作“幽靈之戰”,電子戰裝備也成為了獲取制信息權進而掌握戰場主動權的重要“不對稱”武器。
2009年俄羅斯實施“新面貌”軍事改革,構建了俄軍強大的電子戰網絡,形成電子戰的巨大優勢。
當前俄羅斯各軍區均設有電子戰旅,每個旅下轄司令部、4個營和1個獨立連,并部署在陸、海、空、天各個領域,主要用于測向、定位、電子干擾、電子防護、電子偵察和反偵察等。2020年4月23日,俄羅斯國防部宣稱正在研制用于對抗高超聲速飛行武器的新型電子戰系統。并且到2020年底,俄羅斯電子戰部隊的先進裝備所占比重將達70%。
除此之外,其也表示到2025年前,具有人工智能能力的貝利娜電子戰系統將裝備俄軍所有電子戰部隊,屆時將使俄軍電子戰系統作戰效率提高40%~50%。可見,電子戰領域的競爭正成為大國軍事博弈的重點和前沿。
對于俄羅斯而言,在陸基、海基、空基電子戰系統中,地面電子戰裝備是俄方電子戰裝備發展的重中之重,包括干擾敵通信系統的電子戰裝備、干擾敵無線電引信的電子戰裝備、偵察敵情報數據的電子戰裝備、干擾敵雷達/衛星系統的電子戰裝備、無人機對抗電子戰裝備以及綜合指揮控制系統電子戰裝備。
文章前述的所謂干擾GPS導航信號的“托博爾”電子戰系統就屬于干擾敵雷達/衛星系統的電子戰裝備之列,目前俄方公布的屬于其列的裝備只有克拉蘇哈(Krasukha)綜合干擾系統和波列-21(Pole-21)兩種。克拉蘇哈-2體型較大,搭載于BAZ-6910載車上,主要干擾敵預警飛機;克拉蘇哈-4S主要用于壓制戰斗機機載雷達,干擾無人機、偵察機、低軌道衛星等。據稱,該系統可對300 km范圍內的機載雷達進行有效干擾。
而波列-21固定式電子戰系統則干擾GPS、伽利略或北斗導航等無線電導航系統。可見,這類干擾系統針對敵方雷達基本頻率和其他無線電輻射源實施強電磁干擾,有效壓制敵方電子通信設備、情報偵察和指揮系統,從而干擾敵方軍事信息傳輸,除了干擾無人機外,它還能影響敵方飛機的機載預警和控制系統,使其分不清敵我位置,從而增加對手的誤傷概率……當北約看到俄羅斯日益增長的電子戰能力以及它持續破壞關鍵地區的GPS連接等,以及意識到這是俄羅斯更升級版的電子戰武器“托博爾”之后,北約頓時陷入恐慌。
圖2 俄軍非常重視電子戰力量的發展與運用
俄羅斯主要的電子戰力量旅、營、連三級執行任務各有不同,電子戰裝備也相差特大。俄軍電子戰旅主要遂行戰略級電子戰任務,一般編制1500人,下轄4個電子戰營和1個電子戰連。其主要裝備有莫斯科-1(Moskva-1)綜合指揮系統、摩爾曼斯克-BN(Murmansk-BN)戰略級短波通信干擾系統、里爾-3(Leer-3)移動通信干擾系統、克拉蘇哈-S4(Krasukha-S4)、克拉蘇哈-2O( Krasukha-2O,其中O為俄文字母,意為很好)綜合電子干擾系統、拜利納(Bylina)自動化指揮控制系統等。
俄軍電子戰營主要遂行戰役級電子戰任務,能夠同時壓制敵44條短波通信線路、48條超短波通信線路以及16條空中通信線路,還能干擾裝有無線電引信的地雷、炮彈、航彈等彈藥以保護已方人員。一般編制350人,裝備有大功率短波干擾站3個、中功率短波干擾站8個、超短波干擾站12個、對空超短波干擾站4個以及引信干擾站9個,具體裝備型號可根據集團軍擔負主要作戰任務進行靈活編配。
俄軍電子戰連要遂行戰術級電子戰任務,保障己方摩步旅或坦克旅實現戰術目標。一般編制100人,主要裝備有鮑里索格列布斯克-2(Borisoglebsk-2)戰術級電子戰系統、R-330Zh居民(Zhitel)自動干擾系統、水銀-BM(Rtut-BM)近炸引信干擾系統、RP-377U小型便攜式干擾發射機等。
圖3/4俄軍摩爾曼斯克-BN短波通信干擾系統稱是世界上最強的電子戰系統之一
圖5
圖6
圖6 蘇-34翼尖掛載了希比內電子戰系統
圖7 拜利納指揮與控制系統
圖8/9
在2022年的俄烏沖突中戰場上,電子戰作為一種創造非對稱優勢的工具,貫穿“特別軍事行動”全過程。在“特別軍事行動”第一階段分割包圍作戰中,俄軍三路出擊,摩爾曼斯克-BN、鮑里索格列布斯克-2、克拉蘇哈-S4等電子戰裝備靠前配置,壓制、干擾烏軍無線電通信、防空系統、機載雷達、移動基站等。
但行動后期由于戰線過長,電子戰裝備未能體系化運用,俄軍制電磁權部分喪失,使得第一階段行動目標未能完成。第二階段解放頓巴斯作戰中,俄軍充分吸取教訓,電子戰裝備成體系運用烏東地區實施強電磁干擾,使烏軍指揮協同困難,同時干擾阻塞北約衛星偵察、無人機偵察,從而破壞烏軍精確打擊能力。此外,通過干擾導航定位、數據鏈路,使烏軍進口土耳其的多架無人機失控墜毀或被擊落,有效保障俄軍后方補給線安全……可見,俄羅斯電子戰裝備作戰運用的優點在前幾次局部沖突中展露無遺,但在沖突中暴露出的問題也是明顯的。
圖10 鮑里索格列布斯克-2通信干擾系統
電子戰裝備問題體現首先是強噪聲電磁壓制理念落后,包括摩爾曼斯克-BN短波通信干擾系統、克拉蘇哈-S4綜合電子戰系統在內的俄軍主要電子戰裝備都是基于強噪聲電磁壓制理念設計生產的。強噪聲往往意味著大功率,這直接導致俄軍電子戰裝備成為龐然大物,在“特別軍事行動”第一階段末俄軍從基輔快速回撤時,因為過大過重使得部分電子戰裝備被遺棄。同時,強噪聲還意味著強電磁輻射,這使得俄軍電子戰裝備戰場輻射信號明顯,易被敵偵察發現并遭反輻射武器打擊,導致其戰場生存率下降。
其次問題是精細化電磁頻譜管理能力不足以及電子戰裝備體系運用效果欠佳,2019年6月,俄軍使用由“無線電電子技術”康采恩研發的克拉蘇哈、由“星座”康采恩研發的鮑里索格列布斯克-2和由PROTEC公司研發的居民電子戰系統組網形成一個半徑30 km的“電磁金鐘罩”,并在演習中致使來襲的航彈、無人機、裝有無線電引領的高爆炸彈及機載雷達作戰效能無法發揮。但最大的問題是低軌道衛星通信干擾能力不強,俄軍電子戰裝備未能有效干擾美國的“星鏈”衛星通信。
雖然克拉蘇哈-S4、鮑里索格列布斯克-2、基拉達-2S等設計時具備干擾衛星鏈路的功能,但顯然難以高效應對“星鏈”低軌道衛星群與大量衛星互聯網終端組成的通信鏈路網。加 上北約支援烏軍的“星鏈”通信終端采用了“軟件定義無線電”技術,可靈活改變頻段參數,直到俄軍投入新研發的披肩-k電子戰系統才能針對性壓制其通信中繼設備。可受限于俄羅斯國內工業產能,“披肩-K”數量有限,且作用距離短,面對分散配置、基數龐大的“星鏈 ”終端,俄軍壓制能力不足。因此,俄軍依然在繼續加大研發先進反衛星電子戰系統,“托博爾”的陸基反衛星系統就這樣出現了,可看作“披肩-K”的升級版。
參考文獻:
【1】張錦.英防相專機被干擾,“導航戰”曝光?[N].環球時報,2024年3月19日,第008版.
【2】石長城,夏旻.俄烏軍事沖突中俄軍電子戰的運用及啟示[J].
【3】凌海風,李瑞等.俄烏沖突中俄羅斯電子戰裝備及運用研究[J].航空兵器,2023年第30卷第6期.
【4】張羽潔.俄烏沖突中的聯合通信與通信對抗探析[J].
【5】姜福濤等.俄羅斯電子戰能力動態分析[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2020年第17卷第4期.
【6】高松,陳健,段哲.俄羅斯地面電子戰裝備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J].飛航導彈,2021(10):87-91.
【7】尚世鋒,畢忠安.俄軍組建新型獨立電子戰部隊[J].
【8】吳敏文.俄軍電子戰利器:摩爾曼斯克-BN短波通信干擾系統[J].軍事文摘, 2021(7).
【9】許登榮等.從近幾次局部沖突看俄軍電子戰能力的發展[J].航天電子對抗,2022,38(2).
【10】吳敏文.“大國競爭”中的電子戰博弈[J].
【11】晨陽.俄烏在“看不見的電磁領域”激戰[N].環球時報,2023年12月5日,第008版.
【12】楊旭,劉博.盤點俄羅斯電子戰裝備系統發展與應用[J].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