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出反常必有妖”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
近期特朗普對中國的態度出現了戲劇性轉變,從強硬對抗轉為全面示弱。
此前就有媒體披露,“美方正在籌備總統訪華行程,并計劃隨行數十位企業高管”,如今又傳出對中方釋放善意的舉措,這是否意味著訪華前的鋪墊動作?
但與其說是為訪華做準備,不如說這位國家元首更看重其他方面的考量…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陷入多重困境
2025年6月29日,在福克斯新聞一檔節目中,主持人瑪利亞?巴蒂羅莫試圖引導話題走向。
這位素來秉持對華強硬立場的媒體人拋出了“知識產權盜取”、“網絡攻擊”等傳統議題。
她期待特朗普能順著這個方向回應,從而掀起新一輪對華輿論攻勢。
沒想到的是,總統當場打破預期,直言“你以為我們不會采取類似手段嗎?我們同樣做過不少事情”。
隨后更補充道“這個世界本就如此運行,充滿復雜與挑戰”。
節目現場頓時陷入短暫沉默,主持人一時語塞。
這是在美國主流平臺上的公開表態,總統親口承認本國曾實施過針對中國的非常規手段,相當于間接揭穿了過往的指控邏輯,這種場景在以往幾乎難以想象。
風波尚未平息,白宮隨即展開具體行動。
先是解除對中國集成電路設計軟件出口的禁令,接著放寬乙烷輸華管制措施。
要知道,前者是芯片制造不可或缺的技術工具,后者則是化工行業的重要資源。
這兩項政策調整所傳達的緩和意圖顯而易見。
看似突然的友好姿態,實則暗藏政治動機。
當前他正面臨自身決策導致的多重危機,急需突破口重塑民眾信任。
先看國內民意支持,呈現持續下滑趨勢。
因處理洛杉磯騷亂時態度過于強硬,空襲伊朗核設施引發爭議,以及挑起的關稅沖突等問題,招致廣泛不滿情緒。
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支持者占比僅43%,反對者高達53%,凈支持率負10個百分點。
距離2026年中期選舉已不遠,若現狀持續惡化,不僅連任無望,甚至可能動搖現有政治基礎。
其力推的“大而美”法案在國會推進也異常艱難。
參議院表決以51比50、眾議院以218比214微弱優勢通過。
為何該法案遭遇阻力?根源在于改革力度過大。
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測算,未來十年將新增2.8萬億美元財政赤字,國債規模也將增加2.42萬億美元。
這筆巨額債務由誰承擔?
科技巨頭馬斯克公開表示反對,甚至揚言組建新政黨。
共和黨內部裂痕日益顯現,多位議員擔憂支持法案會影響個人政治前途。
尋求外部突破
國內難題尚未解決,國際層面又遭遇挫折。
發起的關稅博弈非但未能達成目標,反而陷入被動局面。
原本試圖通過加稅迫使75個國家妥協,最終僅有英國和越南做出讓步。
日本首相石破茂強勢應對,不僅拒絕配合,還拋售200億美元美債施壓。
印度總理莫迪亦不甘示弱,因未獲應有尊重,迅速轉向世界貿易組織尋求反制措施。
韓國新任領導人李在明以“近華”路線贏得選舉,明確表態經濟需依托中國,在貿易談判中立場堅定。
就連與越南簽署的協議,表面針對商品“轉運”加稅,實質卻造成盟友關系緊張。
面對國內外雙重壓力,特朗普不得不另尋出路,開始調整對華戰略。
首選領域正是稀土資源合作。
中美雙方達成了重要共識:中國恢復鏑、鋱等關鍵稀土供應,美國同步撤銷相關限制。
這項合作意義重大,稀土作為軍工與新能源產業的核心材料。
中國掌握全球九成以上的高端稀土供應鏈,美軍F-35戰斗機生產線所需的永磁電機技術便依賴中國供給。
表面看是互利共贏,實際上美國更需要穩定的稀土來源,以維持國防工業和新能源發展。
稀土問題剛告一段落,科技競爭又浮出水面。
盡管美方放松了對德國西門子、新思科技等企業的芯片設計軟件(EDA)出口管控,但仍保留限制——僅允許28nm及以上成熟工藝,3nm以下尖端技術依舊嚴控。
這就像打開了一扇小窗,卻緊閉大門。
然而,特朗普的戰略遠不止限于經貿與科技層面。
態度變化背后的真實動因
推動中美關系緩和的同時,他還瞄準了兩場重要國際活動。
一方面,計劃攜馬斯克、黃仁勛等數十位商界領袖組成高規格代表團訪問中國。
為何要如此高調組團?
首先是中國連續減持美債,持有量降至十六年來最低水平,這對急需穩定債券市場的特朗普構成巨大壓力。
此外,包括特斯拉、英偉達在內的眾多美國科技企業高度依賴中國的產業鏈體系與龐大消費市場。
更深層原因是,希望通過此次訪問提升國內支持度,復制中東之行簽約的成功經驗。
另一方面,2025年9月舉行的聯合國成立八十周年大會成為其展示外交成果的關鍵舞臺。
他迫切希望獲得中方高層出席,內心卻充滿顧慮,唯恐中俄缺席美國主辦的會議,轉而在北京舉辦平行活動。
一旦發生這種情況,美國將在國際舞臺上顏面盡失,影響力也將大幅削弱。
為此,他甚至考慮以出席中國抗戰紀念閱兵為交換條件,換取對方參與聯合國大會。
這番算計可謂精打細算。
再觀察當下全球格局,美國與其傳統盟友的關系早已出現裂痕,日本、印度、韓國都在探索獨立外交路徑。
科技領域,中美較量愈發激烈。
美國實施芯片出口管制后,本土企業損失超百億美元訂單,英偉達、高通股價接連下挫。
與此同時,中國加速自主開發EDA工具,華為聯合研發的國產EDA系統現已實現7nm級設計能力,成功打破技術壁壘。
特朗普此番對華策略調整,究竟是真心求合作,還是臨時權宜之計?
短期來看,若訪華順利或可緩解緊張局勢,促進全球產業鏈局部重組。
但從長遠角度看,鑒于其政策反復性和國內政局不穩,加上國際秩序重構持續推進,中美關系未來發展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國際局勢如同一場大型博弈,每一步變動都牽動著全球神經,后續演變值得持續關注。
結語
這次特朗普的急速“變臉”,歸根結底是被內外交困局勢所迫。民調低迷、立法受阻、盟友疏離,促使他不得不轉向東方尋找突破口。高調訪華、爭取國際場合支持,都是為了提振政治形象。但這所謂的“合作”究竟能維持多久?以其善變的性格特征,疊加兩國結構性矛盾,今日的緩和或許只是明日更激烈博弈的序章。
參考文獻:1.新京報:《凈支持率為負10%!特朗普最新民調公布》2025-06-292.金羊網:《洛杉磯亂了!特朗普下令部署國民警衛隊,防長稱或出動軍隊》2025-06-083.觀察者網:《“美方正擬特朗普訪華計劃,帶上數十名CEO”》2025-06-284.東南早報:《中國將加快向美國出口稀土,美方相應取消對華有關限制措施?商務部回應》2025-06-2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