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7月5日從最高人民法院獲悉,2014年6月至2024年12月,全國法院共審結各類環境資源一審案件228.20萬件。2021年以來,環境資源一審案件呈現持續下降態勢,人民法院促推生態環境治理取得積極成效。
7月5日,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司法服務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主題論壇在貴州省貴陽市國際生態會議中心舉行。260余名中外嘉賓圍繞論壇主題共商全球綠色發展轉型之道,共謀司法服務保障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良策。
據介紹,截至目前,全國法院設立環境資源專門審判機構、組織2400余個,中國已成為環境資源專門審判機構覆蓋最廣、體系最完整的國家。人民法院依法公正高效審理案件,促推生態環境治理。如山東法院在審理放射性污染預防性民事公益訴訟中,發出生態環境保護禁止令,裁定先予執行全部處置費,案后向有關單位發出司法建議,有效預防放射污染后果;江蘇法院依法審理長江流域跨省傾倒7500噸混合垃圾案,嚴厲打擊“外運需求—專人運輸—周邊地區傾倒垃圾”的非法產業鏈。
人民法院完善生態修復司法措施,創新用好補植復綠、增殖放流、勞務代償等特色舉措,探索適用技改抵扣、碳匯認購等司法舉措,為生態環境資源保護提供更多更優修復選項。如福建法院在審理濫伐林木等案件中,以“生態司法+碳匯”為切入點,引導被告人自愿購買碳匯產品,補償生態服務功能損失。
同時,人民法院積極推動生態環境協同共治。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秦嶺山脈等重要生態區域法院分別簽訂司法協作協議,福建等十省區法院成立國家公園司法保護協作聯盟并發表武夷山宣言,攜手提升系統保護水平。人民法院與檢察機關、公安機關、行政主管機關等建立聯席會議、案情通報、信息共享、線索移送、矛盾化解等工作機制,推動行政執法與司法審判有機銜接。
2014年至2025年6月,全國法院共審結涉碳市場交易新類型案件620余件、涉環境污染防治一審案件近6萬件、涉生態保護一審案件近34萬件、涉資源能源開發利用一審案件66萬余件,妥善化解了一大批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過程中的矛盾糾紛。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經濟日報記者:李萬祥
編輯:逯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