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與sh主義、自由主義并稱為現代三大政治思潮的保守主義,隨著特朗普的勝出,再次回到了輿論場內。
和以往的每一次保守主義“回歸熱”一樣,由于保守主義獨有的定義,爭執、討論與撕裂,也再一次在網上發酵。
正如奧古斯丁所說,惡是善的缺乏;查理·芒格的價值投資,開始于一個不投資什么的“負面清單”;佛教的“遮詮”法,以不斷否定“有”來闡釋“空”一樣;如果很難說清保守主義是什么、“保守”什么,不妨看看保守主義究竟不是什么、反對什么。
總結下來,保守主義至少有四大反對。
弄清這四大反對,是弄清保守主義本質,及其價值與智慧的開始。
一
反對理性至上
▲俄國革命
啟蒙運動以來,伴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其背后的支柱——“理性的力量”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儼然成為了現代文明的核心。
于是很多人開始認為,每一個問題必然存在一個唯一、正確答案,這就是所謂的“真理”,而人也一定能憑借理性找到這個真理。
此時,理性取代了上帝,成為世界的主宰。
而保守主義者們則認為,理性固然有其價值,但人的理性一定有限,理性也未必能發現所有難題的答案。
比如,很多答案可能在傳統之中,是沒有原因的,或者說找不到原因的,他們是典型的實踐智慧。如齊家之道、生財之法、生活中各種禮儀的價值。
反過來,用各種理性工具分析出來的所謂原因,往往不值一提。比如人為什么要講道德,肯定是基于人性,而不是理性。
所以伯克說,傳統不僅是許多代人,在傳遞過程中凝結成的集體智慧,更是一種跨越了時空的理性成果,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倉庫”。拋棄傳統的寶藏,去相信一代人,甚至幾個人的靈機一動,是狂妄,更是淺薄。
基于理性思考的法國大革命和俄國革命,最終走向了悲劇,無不證明了保守主義的這種反對,是極具智慧的。
二
反對抽象概念
▲奉行計劃經濟的智利阿連德政府破產
自啟蒙運動、科學革命以來,智慧的特征開始變得明晰起來,就是抽象化、數學化、形而上學化。
人類與社會從此成為了一堆概念符號——政治就是“自由”、“平等”、“博愛”等形而上的理念;經濟就是GDP、失業率、CPI等量化統計數據;甚至生活,都變成了考分、收入、職稱的數值比較。
而保守主義者認為,抽象化思考雖然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世界,但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類與社會的高度復雜性,經不起這種簡化。
精英與普通人,終究不一樣,有著不同的責任與要求;父母與子女,也終究不一樣,有著不同的地位與權威;而人與人之間,因天賦、努力、運氣的不同,注定貧富不同。均貧富的福利政策,消解父母權威的青少年自由化,過度的動物權利保護,都是一種抽象簡化,忽視了相同中的根本性不同。
所以伯克說,我們不是在談論人類的理想,而是在談論人類的現實。過度抽象化不僅不能有效描述人類與社會,更容易讓人產生自己是上帝的錯覺,喪失同理心,視社會如棋盤,視人命如草芥。
計劃經濟烏托邦的破產,執迷于統計報表的公司破產,活在“理念世界的知識分子”的一事無成,都是過度抽象結出的惡果。
三
反對整體規劃
▲保守主義之父埃德蒙·伯克
如果說,理性是種子,抽象化是花朵,那么,對社會的整體規劃,就是必然的果實。
很多人認為,社會是一張白紙,可以隨便涂抹成他們想要的樣子。比如消費品的價格、未來經濟增長的速度,甚至人的工作、生活道德,乃至人性都是可以被規劃和改造。
而保守主義者們則認為,社會不是一張白紙,更不是一臺機器,而是一個“超有機體”,牽一發而動全身,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不能推倒重來。計劃經濟、社會工程乃至各種新生活運動,背后都是這種整體規劃思維的產物。其結果,必然是打開了地獄的大門。
所以,正如伯克所說“改變是不可避免的,但它必須是漸進的,必須是對現有的修正,而不是破壞。”保守主義者從來不試圖從零開始做社會的整體規劃。他們尊重事實,順應傳統,容忍不完美,在社會肌體上小心翼翼地修補,希望社會能夠無痛和無縫的改進。
經濟出了問題未必就要抓經濟,背后可能是政治的問題。我們絕不能脫離歷史、傳統、現實,試圖用一個社會工程打造全新的人類與社會。
21世紀的今天,以各種“產業政策、進步運動”等名義的整體規劃幽靈,還常常卷土重來。
四
反對“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伴隨法國大革命的血腥工具:斷頭臺
法國大革命以及后來的一系列革命,總有著“自由、平等、博愛、民主”等善良的目的。
這些目的是絕對“可欲的”,但是通往這些目的的過程卻艱難無比。于是很多革命者就開始認為:只要目的正當,可以不擇手段。
為了徹底改造世界,他們認為使用非法手段乃至暴力是必需的,哪怕革命成功,恐怖統治依然是一種必要的惡;他們認為,為了發展經濟,高稅收、濫發鈔票,甚至犧牲一部分人都是可以的;而理想的人間,可以、甚至應該建立在斷頭臺、毒氣室和古la格群島之上。
正如馬丁·路德·金所說:“人無法通過不正義的手段去實現正義的目標,手段是種子,目的是樹”,保守主義者也強烈反對“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所以,伯克說“我所謂的自由,一定是秩序下的自由”。在他看來,一個好的社會,必須擁有足夠的秩序,有了秩序,自由才可以在社會中生長,而手段本身就是秩序的一部分。
要建設一個良善社會,有些手段無論如何是不能用的,比如不能侵犯私有財產、不能剝奪宗教信仰自由、不能過度使用暴力。這些是必須守護的底線,這條底線,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不幸的是,試圖改造社會的強人、暴民們,經常對此不屑一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