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綏德縣棗林坪鎮吳家渠村看到,300多畝遠志在棗樹下綻放出淡紫色花朵,村干部吳偉偉正帶領村民忙碌地除草施肥。
這片充滿生機的棗藥共生園,僅是榆林市林下經濟版圖上的一個微小縮影,卻生動展現出這項綠色產業如何在毛烏素沙地邊緣創造經濟奇跡。
林下經濟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構建林地生態共生系統,通過科學規劃發展多元產業,提升林地綜合效益,實現生態保護與增收致富的雙贏局面。近年來,榆林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理念,加速推動經濟林提質增效,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將綠水青山的生態顏值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經濟價值。
榆林地處毛烏素沙地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曾是全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經過70年持之以恒的“北治沙、南治土”生態工程建設,如今全市林木保存面積已達2360萬畝,林木覆蓋率攀升至36%。這龐大的綠色基底,為林下經濟發展搭建起天然舞臺,昔日的生態難題正逐漸轉變為發展機遇。
從過去單純種樹防沙,到如今用“綠”生金,如何盤活林草資源成為榆林面臨的新課題。2024年,榆林林業部門編制《榆林市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規劃(2024-2030)》,系統規劃林下種植、養殖、采集加工等產業體系,全力推動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
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棗林坪鎮積極探索“棗藥共生”模式,遠志、黃芩等中藥材在棗樹下茁壯成長,不僅起到固土保水的生態作用,還創造出可觀的經濟價值。“中藥材的根系能夠固土保水、驅除病蟲害、抑制雜草生長,減少農藥使用,實現‘棗藥共生’的良性生態循環。”棗林坪鎮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郭佳說。今年秋季,該鎮計劃新增中藥材種植面積2398畝,致力于打造黃土高原林下中藥材示范基地。
當綏德縣的“棗藥共生”模式漸入佳境時,子洲縣則在棗樹改造上另辟蹊徑,全縣范圍內開展的酸棗嫁接工作,為傳統林業產業注入新活力。
榆林棗樹種植歷史悠久,棗樹資源豐富,但近年來部分老棗樹品種退化,棗農收益持續下滑,導致不少棗林撂荒。面對這一困境,榆林市相關部門積極統籌推進產業低效改造與經濟林基地建設,去年完成低產經濟林改造任務4.04萬畝。今年,子洲縣確立“改老樹、育新枝”的發展思路,從浙江、渭南等地引進酸棗優良品種,運用高接換種技術,將多年生低效棗樹改造為藥用酸棗經濟林,探索出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徑。
在子洲縣苗家坪鎮石窯畔村,村民景慶偉的200株老棗樹正在“改頭換面”。嫁接技術員劉建軍手持劈刀,熟練地將從浙江引進的酸棗接穗嵌入樹干。“裹緊纏帶防止空氣進入,這樣成活率更高。”看著撂荒十年的棗樹重煥生機,景慶偉算起經濟賬:“縣農業局免費提供接穗和技術,三年后每株能產5斤酸棗,按8元/斤計算,光這200株就能增收8000元。”
從綏德的“棗藥共生”到子洲的棗樹嫁接改造,榆林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共同勾勒出全市林業產業升級的壯闊畫卷。截至目前,全市各類經濟林面積已達400多萬畝,其中紅棗170萬畝,初步構建起紅棗、“兩杏”、核桃、山地蘋果等獨具特色的經濟林果產業主框架,形成紅、黃、綠各色相融的經濟林果產業新形態,建立起集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體系,實現了林茂糧豐牧發經繁的良好局面。
榆林市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榆林市大力推進林業產業改造,計劃實施生態管護100萬畝,完成紅棗低產低效林改造2萬畝,新建藥用酸棗基地1萬畝,實現有機紅棗認證10萬畝,建設晉陜峽谷紅棗優質原料核心區10萬畝,力爭使紅棗和酸棗全產業鏈產值突破60億元,讓黃土高原上的綠色產業釋放更大經濟潛力。
記者 陳靜仁 圖片均為資料圖
編輯 葉蕊 校對 劉雅嬌 責編 李治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