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廣鐵長沙發布了7月2日晚K1373次客車滯留情況說明。該情況說明的大致意思如下,首先是表揚了下自己,認為自己在火車滯留期間為乘客利益付出了很多。其次是經過研判,車內雖然很悶熱,但沒有達到馬上開啟車門和破窗的緊急程度。最后是呼吁廣大乘客理解支持鐵路方面,鐵路方面會按照預案妥善處置。
廣鐵長沙這份情況說明,看似滴水不漏,實則暴露了一種令人齒冷的傲慢,一種將自定規則奉為圭臬、漠視真實苦難的“規矩主義”。其所謂“科學研判”的結論,在乘客真實的苦難體驗面前顯得蒼白又可笑。
情況說明發布后,除了他們自己控評的微博外(我們放到最后說),各大媒體轉發區的評論幾乎一邊倒的不予認可。
情況說明表示車廂溫度31攝氏度,然而乘客劉先生對媒體直言“熱得人受不了”,更有人因中暑而被工作人員攙扶離開。
這31℃的數字,在汗水浸透的制服、被迫赤膊的漢子以及群情激憤的乘客所構成的真實圖景面前,顯得如此冰冷。
誠然,我們不能,也不該漠視工作人員為乘客送水送食的辛勞,也要肯定他們在整個過程中為乘客所付出的一切。
但當視頻中乘客的衣衫如同在水中浸泡過,當焦灼與窒息感幾乎穿透屏幕撲面而來,那份輕飄飄的“未達緊急程度”的判定,無異于對常識的嘲諷和對生命感受的傲慢否定。
于是,一個核心問題在乘客的煎熬與鐵路方的冷漠之間尖銳地凸顯:究竟需要何等慘烈的景象,才配得上這“破窗”的資格?
是31℃的數字不夠高?抑或是工作人員眼中尚未出現橫臥的軀體?鐵路部門緊抱應急預案的僵化條文,如同手持一把刻度模糊的尺子丈量人間疾苦,這把尺子丈量出的“安全范圍”,恰恰成為乘客難以忍受的酷熱牢籠。
預案本為救人于危難,此刻卻成了拒絕打開生命通道的冰冷擋箭牌。
規則一旦僵化到對切膚之痛充耳不聞,便已失去其存在的應有之意,其本質更像是“我的規矩才是規矩”的霸道邏輯。
更令人深思的是,這份過度“自我表揚”的說明,在除其自身嚴格控評的微博之外,幾乎遭遇了輿論場一致的批評浪潮。
這鋪天蓋地的反對聲浪,正是社會良知對僵化規則與傲慢姿態的集體反彈。它尖銳地刺破了情況說明精心編織的話語繭房,暴露出其與公眾感知、基本人情的巨大鴻溝。
規則若失卻了人文的溫度與應變的智慧,便只剩下權力的冰冷外殼。當“規矩”二字成為漠視苦難的借口,成為推諉責任的護甲,它便徹底背叛了制定規則以保障人、服務人的初衷。
K1373次列車上那令人窒息的數小時,以及那份冰冷的情況說明,共同構成了一則沉痛的警示:任何規矩,若不能俯身傾聽弱者的呻吟,不能為生命急需的通道而破例,那么它所謂的“神圣”,不過是權力傲慢的遮羞布。
真正的規矩,理當在生命尊嚴面前保有謙卑與彈性。否則,終將在灼燙的人心面前焚為齏粉。
PS/
最后,不得不點下廣鐵長沙在此次輿情應對中那拙劣的“控評術”。
其官方微博發布的情況說明的留言區,是以管理員“精選評論”的方式呈現,刻意營造出一片“理性”與頌揚聲浪。這種容不下半點異見、企圖以“一言堂”粉飾太平的手段,非但未能平息質疑,反而將其心虛與傲慢暴露無遺。
更為離譜的是,這些被精選出的留言,其背后的博主身份經過梳理可知,絕大多數為鐵路系統相關人員,也就是說全是“自己人”。
鏡哥最后想說的是,面對K1373次列車的困境,鐵路部門本有一條最坦蕩的路可走—— 一句卸下姿態的誠懇道歉,或許就能撫平乘客的焦灼,化解輿論的風波。
可他們偏要選那條最擰巴的道路:用冰冷的 "情況說明" 給自己貼金,用僵硬的 "應急預案" 為失職辯護,把本該溫暖人心的公共服務,變成了一場與民意較勁的自我辯解。
這種對自身失誤的回避、對群眾感受的漠視,比事件本身更傷人心。
這份疊加了應急處置失當與輿情應對失真的答卷,最終只能讓“我的規矩就是規矩”的傲慢底色,在公眾視野中愈發刺目地昭然若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