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中信證券剛剛發聲,目前的市場環境和氛圍有一些2014年底的影子。金石雜談查詢發現,2014年底滬指大約處于3100點左右的位置,但是未來半年,A股上演大牛市,滬指直接突破5000點大關。
不知,中信證券是否要表達,A股這次也有望迎來一波大牛市?就在2024年年底,中信證券高呼站上起跑線,2025年A股將經歷一輪年度級別上漲行情。
如今回頭看,2025年的A股上半年走勢可圈可點,deepseek引發的估值重估,人形機器人、新型消費、軍工價值重估、醫藥的deepseek時刻紛至沓來,滬指也一度逼近3500點大關。
2025年5月28日,中信中期策略會上, 中信證券A股策略首席分析師裘翔表示: 港股和A股市場將望迎來指數牛市,三季度末到四季度可能是指數牛市的關鍵入局時點,風格轉向核心資產的趨勢性行情,最重要的策略選擇應是進一步提升港股配置。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則表示,降息降準仍有空間。 A股方面,股債性價比顯示股票相對債券的估值水平依日占優。利率債方面,國債收益率仍有下行空間,曲線預計先陡后平。匯率方面,利空和利多因素維持平衡,下半年,擾動和支撐因素相對均衡,人民幣匯率或呈現震蕩偏強,整體位于7.0-7.35區間。
至于中信證券表達的2014年底的味道,其背后考量又來自哪里?根據策略周報,中信證券認為,投資者在港股、小微盤和產業賽道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賺錢效應,新發產品開始溫和回暖;非金融板塊盈利預期趨近于底部,投資者耐心有所好轉,信心還有待恢復;反內卷和提振內需成為政策目標的明牌,具體政策的出臺和思路調整只是時間問題,“十五五”規劃可能展示新的政策路徑。市場目前缺的只剩一個點火的催化,可能是中美政策超預期,或者科技產業新變化。
具體觀點來看:1)2014年的回暖是先從私募開始,根據私募排排網的數據,2014年全年成立了5300只私募產品,不少是公募基金經理“奔私”。 今年前5月,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備案規模達到1541億元,同比增加151%,備案數量逐月遞增。整個上半年,權益類公募新發規模2350億元,同比增加124%,被動型產品單月新發規模均超過200億元,而6月的主動權益產品新發規模達到296億元,創2022年以來單月最高值。盡管離2020~2021年頂峰時的水平還有很大差距,但持續溫和復蘇已是事實。
2)當前比2014年底最大的差距還是基本面預期和信心。當前市場對盈利的謹慎程度要明顯超過2014年,當時面臨的是整個宏觀GDP增速的下降,但市場對產業結構轉型的信心更強。盡管基本面依舊相對低迷,但市場強度不斷在超預期,本周銀行板塊單周上漲3.78%,但創業板指、科創50、中證500和中證1000單周收益率分別達到+1.5%、-0.3%、+0.8%和+0.6%,均明顯好于歷史上銀行單周漲幅超過3%時的情況。這表明保守型資金抱團銀行的同時,產生的虹吸效應在減弱,市場同時存在增量資金正積極參與非防御性紅利板塊的投資機會。
3)反內卷和提振內需是政策明牌。只要問題和目標擺在臺面上,被廣泛地討論,后續就只是解決方式、節奏和時機問題,對內需偏弱和內卷問題本身繼續悲觀已無意義。如果說2023~2024是全社會對“要不要寬松”、“要不要堅定穩定資產價格”從分歧走向共識的過程,那么今年就是對“如何刺激內需”、“如何解決低迷的價格信號”從分歧走向共識的過程。我們預計不少長效的思路調整可能會在“十五五”規劃的指導意見當中予以明確。
最后,從配置角度來看,中報季我們還是維持三條思路,一是具備超強產業趨勢特征的行業,關注AI和創新藥;二是業績和估值匹配驅動的行業,關注通信和電子中的北美算力鏈、有色和游戲;三是帶有一定主題和持倉博弈性質的行業,關乎軍工和反內卷相關的新能源。整體而言,有色、AI硬件、創新藥、游戲和軍工的輪動可能還是中報季的主旋律。
其他券商策略主要要點:
1)華西策略李立峰:下半年央行降準降息仍有空間,A股穩中向上趨勢不變。美聯儲三季度降息可能性較大,國內貨幣政策寬松空間也有望打開,寬裕的流動性有助提升權益資產估值。中期來看,政策深化“反內卷”是優化產業供需格局和推升PPI重回上行的重要驅動,有利于A股中長期盈利預期改善。
行業配置上,關注兩條主線:1)中報業績預期有望向好方向,如:風電、火電、機器人等;2)前期海外英偉達產業鏈突破新高,可期待國產鏈補漲行情。主題方面,建議關注并購重組相關。
2)招商策略:推動上證指數站上關鍵點位的關鍵力量:反內卷和AI。近期“反內卷”驅動鋼鐵、新能源、建材領漲,AI驅動科技龍頭等表現亮眼,兩者共同推動上證指數于本周五站上扭虧阻力位。
中長期來看,“反內卷”或驅動上市公司持續削減資產開支,出清過剩產能,經濟供求關系邊際改善,推動企業盈利能力和內在回報穩步提升,“高質量”股票有望成為推動指數突破的第一股力量。而圍繞AI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所擴散出的投資機會,或成為推動A股向上的第二股核心力量。左手高質量股票,右手大空間賽道的新啞鈴形是下半年配置選擇。
3)廣發策略劉晨明:復盤歷史上三段典型的“供給收縮”政策案例:2010年“拉閘限電”,2016-2017年“供給側改革”下的去產能與環保限產,2021年“雙碳”限電限產。金石注:大家可以看到,水泥、鋼鐵、玻璃、媒體等都有較好的盈利。
劉晨明表示,市場對于政策力度,每一輪都有從“將信將疑”到逐步確認的過程,股價滯后于政策定調。從每一輪周期行業股價的啟動時點來看,由于總需求不足、供給過剩是核心矛盾,因此即使產量下降、股價也并不敏感;股價的上漲需要看到直接的“漲價信號”,工業品股價拐點大致同步于工業品漲價拐點、或者資產周轉率提升拐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