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7月21日訊(編輯 瀟湘)目前,由人工智能(AI)驅動的這股科技浪潮仍在席卷全球,并繼續成為跨行業和地區市場的核心議題。對此,摩根士丹利量化策略全球主管Vishwanath Tirupattur在最新報告中,為接下來這輪AI浪潮究竟要燒多少錢,仔細算了一筆賬……
Tirupattur指出,AI浪潮的變革潛力取決于大規模的資本支出,而數據中心是其核心。根據摩根士丹利的預測,到2028年,全球數據中心支出將達到約2.9萬億美元,其中1.6萬億美元用于硬件(芯片/服務器),1.3萬億美元用于建設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包括房產、建設成本和維護費用。按年度計算,這意味著2028年的投資需求將超過9000億美元。
作為參考,2024年標普500指數所有公司的總資本支出總和也不過約為9500億美元。
如此龐大的潛在支出顯然將產生顯著的宏觀經濟影響。大摩經濟學家預計,與數據中心建設和電力生成相關的投資支出,將在2025-26年間為美國實際GDP增長貢獻40個基點。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支持此類投資所需的資本需求都極為龐大,因此高效且可擴展的資本動員正變得愈發關鍵。而大摩也在一份報告中深入探討了這一主題——探索了為此支出融資的替代性資本途徑。
該報告的關鍵結論是,信貸市場——無論是有擔保、無擔保的公開或私募市場,將在為數據中心融資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全球需籌1.5萬億美元“賭明天”
需要明確的是,與人工智能和數據中心相關的資本支出其實已持續了數年。僅超大規模企業的支出,就從兩年前的約1250億美元增加到2024年的約2000億美元,市場普遍預期是2025年將超過3000億美元。
這些支出的資金來源,此前一直依賴超大規模企業的內部運營現金流。
然而,大摩的股票分析師預計,未來幾年對數據中心的投資需求將急劇上升。雖然超大規模企業的現金流仍將是資助數據中心相關支出的關鍵資本來源,但在考慮了現金積累和股東資本回報后,大摩認為單靠這些將不再足夠。
根據大摩分析師的預測,超大規模企業接下來可能有1.4萬億美元的資本支出由其現金流自籌,這將留下高達1.5萬億美元的融資缺口。
大摩認為,廣義上的信貸市場(涵蓋不同類型的公開和私募市場)作為更高效的資本提供方,在填補這一缺口方面將發揮作用。信貸市場擁有大量且不斷增長的可支配資金,并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實際收益率,這對尋求可擴展、高質量資產敞口并能提供分散化收益的粘性強的終端投資者群體(例如保險、主權財富基金、養老基金、捐贈基金和高凈值零售投資者)具有吸引力。大摩認為,這種資金需求和投資需求的契合將為填補1.5萬億美元的融資缺口鋪平道路。
大摩對不同融資渠道的規模估算如下:
科技行業發行人的無擔保公司債發行(約2000億美元);ABS(資產支持證券)和CMBS(商業地產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等證券化市場(約1500億美元);以資產擔保融資形式的私募信貸市場(約8000億美元);以及主權資金、私募股權、風險投資和銀行貸款等其他資本來源(約3500億美元)。
其中,大摩認為私募資本——特別是信貸,將在填補大部分剩余融資缺口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因為它恰好處于更高利率環境下,AUM(資產管理規模)顯著擴張,與AI建設所需的復雜、全球化和定制化融資需求之間的交匯點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