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三年春節買雪花煙,每人憑票只能買兩包。煙嘴短得可憐,可那會兒有得買就偷笑。
除了雪花,市面上還有紅塔山、云煙這些名牌子。云南煙廠更有意思,出過烏蒙山、以禮河,甚至“三七”牌。名字聽著新鮮,總讓人想多問兩句背后的故事。
上海煙廠也不示弱,“生產”牌八分一包,抽的人最多。“飛馬”兩毛八,“牡丹”五毛一,好點的煙得攢著買。
小孩最得意啥?
撿個“翡翠”空煙盒,能在伙伴前炫耀好幾天。四毛八一包的翡翠,普通人家哪舍得抽?
那時候買東西,啥都得憑票。
糧票、布票、肉票、煙票,缺一張都抓瞎。
記得1975年,兒子結婚要“三大件”,自行車票幾百人搶一張。有票也愁,一百多塊錢夠攢小半年。布票更金貴,得把親戚家的布票全湊齊,才夠做新棉被。
冬天買肉得趕早,排著隊凍得耳朵通紅,還得挑肥肉——能煉大油。煙票由供銷合作社印,文革時煙票上還印毛主席語錄。八四年相聲提了“宇宙牌”,真有煙廠連夜趕制,可惜沒賣多久。
“傘塔”牌煙盒畫著降落傘,故事傳了幾十年,真假沒人說清。
后來煙廠合并,老牌子慢慢不見了。
現在一百塊一包的煙不少,可總有人說,味兒不對了。
票證薄如紙,卻壓著一代人的生活重量。有錢沒票急,有票沒錢更急,那會兒的難,現在哪能體會?老煙盒、舊票證,藏著的不只是物件,是日子的溫度。
你家里還留著老煙盒或舊票證嗎?評論區聊聊那些年的故事。文中回憶基于多人講述,具體細節可能有出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