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的阿特金斯(化名)至今記得2022年從華盛頓某大學法律專業畢業時的期待。
然而兩年間,她投出超過250份簡歷,換來的只有沉默和挫敗感。
"我一度懷疑自己是個失敗者,"她說。
這種無力感正籠罩著美國應屆畢業生群體——官方數據顯示,2025年該群體失業率達5.8%,創下2013年以來新高(除疫情特殊時期外),遠超全國3.5%-4%的平均水平。
薪資公司Gusto數據顯示,2025年企業對應屆生的招聘量同比驟降16%。阿特金斯的遭遇頗具代表性:
"所有心儀的崗位都寫著'需4-5年經驗',而我只能在餐飲業打零工。"這種矛盾現象背后是多重因素的疊加:
行業周期性調整:科技、金融等傳統畢業生吸納大戶正縮減招聘規模,專業服務類崗位較2021年減少超40%(牛津經濟研究院數據)
AI替代焦慮:企業開始用AI處理基礎文書工作,部分初級崗位消失
政策不確定性:特朗普政府上臺后的貿易、稅收政策搖擺,導致企業暫停招聘觀望
在美國,大學年均學費高達2.7萬美元,約36%學生需申請貸款。教育數據倡議組織統計顯示,應屆生平均背負2.9萬美元債務。環境科學專業畢業生布雷默的經歷更顯殘酷:耗時1年多才找到非本專業全職工作,仍需兼職保姆維持生計。"房租物價飛漲,我們這代人的'成年里程碑'越來越遙不可及。"
牛津經濟研究院經濟學家馬丁指出,白領崗位本應抗周期性強,但當前情況"絕對異常"。安永經濟學家達科則強調,AI的實際沖擊尚未完全顯現,"但企業用人策略已轉向'重留存輕招聘'"。對于即將選專業的學生,專家建議關注AI無法替代的創意型、人際互動型領域。
這場就業危機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折射出美國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深層斷裂。當"讀書改變命運"的承諾變得蒼白,年輕一代正在焦慮中重新定義生存法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