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十六):唐殤帝
(8)為政舉措 ①政治 a.中央
李旦兩次稱帝,但第一次完全是母親的傀儡,只有第二次登基期間才算真正掌權。他即位初期,以姚崇、宋璟為宰相,并在其輔佐下,革除弊政,整修綱紀,撥亂反正,使朝政呈現出一派振興氣象,史稱“復有貞觀、永徽之風”。
昭雪冤案:李旦即位以后,對中宗年間的一些冤案進行了平反和昭雪。他追謚庶人李重俊為節愍太子,并追復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范、袁恕己、李千里、李多祚、王同皎、蘇安恒等人的官爵。
裁減冗官:中宗年間,韋皇后與安樂公主專擅朝政,公開賣官鬻爵,不經中書門下,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員,稱為斜封官。到中宗后期,靠花錢上來的官員多達數千人。李旦即位以后,下詔將斜封官全部罷免,同時罷免了各公主府官。
恢復三銓制度:唐初規定,官員的選用、考績都由尚書省主管,文官經由吏部,武官經由兵部,尚書與侍郎合稱三銓。中宗年間,因韋后專權,三銓制度遭到破壞。李旦即位后,下詔恢復了三銓制,并讓姚崇和宋璟分別兼任兵部尚書、吏部尚書,負責文武官員的考選工作。
整頓北衙禁軍:北衙禁軍的核心力量稱為萬騎,因在唐隆政變中建有大功,在長安多有不法之舉。李旦即位后,將萬騎將士全部放到京外為官,并停止從戶奴中招募萬騎兵員。他又增置飛騎,隸屬于左右羽林軍,以取代萬騎的核心地位。后來,李旦又將左右萬騎與左右羽林軍整編為北門四軍。
削除諸王兵權:李旦為保障太子李隆基的地位,免去宋王李成器、申王李成義、岐王李隆范、薛王李隆業的左右衛大將軍、左右羽林大將軍軍職,并明確規定諸王、駙馬不得統領禁軍。
清算韋氏亂黨:李旦即位后,對中宗年間禍亂朝綱的韋氏亂黨進行追究清算。他追廢韋皇后、安樂公主為庶人,將黨附韋氏的宰相蕭至忠、韋嗣立、趙彥昭、崔湜全部罷免,貶為刺史。越州長史宋之問、饒州刺史冉祖雍皆流放嶺南。
消除武氏影響:中宗年間,武則天雖然退位,但武氏一族仍有很大的影響力。李旦即位后,取消武則天的“則天大圣皇后”稱號,復稱“天后”,并廢除武氏崇恩廟及昊陵(武則天之父武士彟之墓)、順陵(武則天之母楊氏之墓)。他還追削武三思、武崇訓父子的官爵,鏟平其墳墓,剖棺戮尸,極力打擊武氏的殘存勢力,消除武氏一族在政治上的影響力。
而與此同時,李旦還非常信任妹妹太平公主,常與她一同商議朝廷大政,甚至到了“每入奏事,坐語移時;或時不朝謁,則宰相就第咨之”的地步。每有宰相奏事,李旦都要先問:“可曾與太平商量過嗎?”然后才問:“可曾與三郎(太子李隆基)商量過嗎?”當得知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意見后,他才做出決定。當時,太平公主可謂是權傾朝野,權勢甚至超過了李旦。
李旦即位后的第二年,便失去了剛即位時的進取精神。他任用竇懷貞、崔湜等為宰相,并將已經罷免的斜封官全部恢復,使得朝政出現腐敗和混亂的現象,史稱“復如景龍之世”。后來,李旦不聽大臣勸諫,征發數萬民工,耗費一百萬緡,大肆拆毀民居,為女兒金仙公主、玉真公主修建道觀。他還在太平公主的請求下,恢復了昊陵、順陵的陵號,并設置陵官。
b.地方
景云二年(711年)四月,李旦以山南道、隴右道所轄區域闊遠為由,將山南道分為山南東道、山南西道。他又將隴右道黃河以西的涼州、甘州、肅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等七州劃出,設置河西道,并設置節度使、支度使、營田使等職。賀拔延嗣成為首任河西節度使,節度使從此成為朝廷正式官職。
同年六月壬午日(6月28日),李旦又擬將全國(不包括洛州及近畿州)分為二十四個都督府管區,令都督糾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吏,但因都督權柄過大,遭到群臣反對,未能實行。他又廢除負責地方監察事務的右御史臺,設置十道按察使,負責監督地方政治,使得按察使一職成為常設官員。
②軍事
景云元年十二月壬辰日(711年1月9日),奚族南侵,劫掠漁陽(治今天津薊縣)、雍奴(治今天津武清東北)等地,而后經盧龍塞(即今河北喜峰口)退回漠北。幽州都督薛訥率軍追擊,但卻未能追上。不久,李旦將薛訥調任為并州長史,以左羽林將軍孫佺接任幽州大都督。
景云三年六月庚申日(712年7月30日),孫佺不聽部將勸諫,出動兩萬步兵、八千騎兵,與左驍衛將軍李楷洛,左威衛將軍周以悌兵分三路,襲擊奚族,結果在冷陘地區(在今內蒙古巴林右旗)被奚族酋長李大酺所率八千騎兵擊敗。他謊稱是奉旨前來招撫,并誣稱是李楷洛不受節度而擅自出戰,同時將紫袍、金帶、魚袋以及軍中錦帛萬余段贈予李大酺,以示和好。李大酺讓孫佺還師。孫佺倉惶撤退,部伍大亂。李大酺乘勢追擊,俘獲孫佺、周以悌,送往突厥斬首。唐軍全軍覆沒。
③文教
景云二年(711年),李旦命太子李隆基到太學行釋奠禮。
太極元年(712年),李旦命官府撥付三十戶人家,負責孔宣父祠廟(即曲阜孔廟)的清潔灑掃工作。不久,李旦再次命李隆基釋奠于國學,并追贈顏回為太子太師、曾參為太子太保。他還規定每年春秋兩次釋奠,以四科弟子(即孔門十哲,指德行科顏回、閔損、冉耕、冉雍;言語科宰予、端木賜;政事科冉求、仲由;文學科言偃、卜商)、曾參配祀孔子,列于二十二賢(貞觀年間配祀孔廟的左丘明、何休等二十二位先儒)之上。
④外交 a.與突厥的關系
景云二年正月癸丑日(711年1月30日),后突厥默啜可汗遣使請和,并請求和親。李旦封宋王李成器之女為金山公主,許嫁默啜,并命鴻臚卿和逢堯出使突厥。默啜遂改穿唐人冠帶,南拜稱臣,派其子楊我支及國相入朝迎親。但最終因李隆基即位,親事廢除。
景云二年十二月癸卯日(712年1月15日),李旦冊拜西突厥興昔亡可汗阿史那獻為招慰十姓使,讓他招撫西突厥治下十姓部落。
b.與吐蕃的關系
景云元年(710年),安西都護張玄表侵掠吐蕃北境。吐蕃通過賄賂鄯州都督楊矩,向朝廷索取河西九曲之地(在今青海東南部)。李旦采納了楊矩的建議,將河西九曲作為金城公主的湯沐邑,贈予吐蕃。
c.與南蠻的關系
姚州蠻是南蠻的一支,主要聚居于劍南道西南的姚州(治今云南姚安),曾依附于吐蕃,后又歸附唐朝。
景云元年(710年),李旦聽從代監察御史李知古的建議,在姚州修筑城池,設置州縣官署,重征租稅。李知古征發劍南道府兵前往筑城,還打算趁機鏟除蠻族各部豪杰,掠其子女為奴婢,結果引起蠻民怨怒。蠻酋傍名引導吐蕃攻入姚州,殺死李知古,以其尸身祭天。從此姚州一帶通往內地的道路斷絕,連續多年都未能打通。
(9)軼事典故 ①屢受猜忌
李旦于武氏當政期間,一直是李唐的政治旗幟,因此在中宗年間備受中宗及韋氏一黨的猜忌。
景龍政變時,太子李重俊事敗被殺。安樂公主與宰相宗楚客趁機陷害李旦與太平公主,誣稱二人與李重俊同謀。御史中丞蕭至忠負責調查,哭諫道:“陛下富有四海,卻容不下一弟一妹,而讓人羅織罪名加以殘害嗎?相王昔為皇嗣,在則天皇后面前數日不食,請求將天下讓于陛下,其德行天下皆知,陛下怎能懷疑于他。”唐中宗只得作罷。
唐中宗死后,上官婉兒負責起草遺詔,曾想讓韋皇后聽政,并由李旦輔政。但宗楚客卻對韋溫道:“相王輔政,于理而言并不適宜,何況他和皇后又是叔嫂關系。自古禮制講究叔嫂不通問,到時臨朝之時,他和皇后又該如何為禮呢。”二人率諸宰相上表,請韋皇后臨朝攝政。蘇瑰雖表示反對,但李旦最終還是被罷去了輔政之權。
②抱子而哭
唐隆政變前,李隆基并未把兵變計劃告訴李旦。他對劉幽求、葛福順等人道:“此番舉事是為了挽救大唐社稷,事成福祉自當歸于相王。但若萬一事敗,我們以身殉國便是,何必連累相王。現在將計劃告知相王,他若贊成,就是讓他也參預這種危險的行動,若不贊成,必會壞了大事。”政變成功后,李隆基請李旦入宮穩定局勢,并叩頭請罪。李旦抱著李隆基,哭道:“社稷宗廟不墜于地,全都是你的功勞啊。”
③天子問道
李旦崇信道教,曾召見天臺山道士司馬承禎,向他請教陰陽術數。司馬承禎道:“所謂‘道’,就是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李旦又問:“對于個人修行來說,無為是最高的境界,那么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呢?”司馬承禎答道:“治理國家與個人修行是一個道理,只要順應世間萬物的自然發展,屏除私心雜念,國家便可趨于大治。”李旦大為贊賞,將司馬承禎比喻為教育黃帝的廣成子。
④繩奸之論
侍御史楊孚執法嚴明,糾劾官吏,不避權貴,因而受到權貴的詆毀。但李旦卻道:“在老鷹搏擊狡兔時,必須趕緊幫助它,否則它就會反被狡兔咬傷。御史繩奸(指糾劾奸惡)也是這個道理。如果君主不對他多方保護,他必會被奸惡之徒所咬傷。”
⑤傳德避災
太平公主為了除掉太子李隆基,在彗星之事上借題發揮,指使術士向李旦進言:“彗星出現標志著除舊布新,而位于天市垣內的帝座星、心前星均有變化,這一切都預示著皇太子將要成為天子。”她本意是指太子將會篡位,想借此挑撥李旦與李隆基的父子關系,引起李旦的猜忌之心。但李旦卻認為這是天意讓他禪位太子,決定“傳德避災”。
太平公主及其黨羽見弄巧成拙,又極力勸諫,認為李旦不可禪位。李旦卻道:“中宗年間,奸佞擅權,上天多次示警。我當時就曾請中宗擇立賢子,以避災禍,結果惹得中宗不悅。我為此憂懼數日,寢食難安。難道說,我能勸說中宗禪位,而臨到自己該禪位的時候,卻反而做不到嗎?”
李隆基聽聞消息,連忙入宮,叩頭力辭。李旦道:“社稷能夠安定,我能夠登基,都是你的功勞。如今帝座星有災異出現,我傳位給你,是希望能轉禍為福,你又何必有所疑慮。”李隆基仍極力推辭。李旦又道:“你若是一個孝子,就當接受禪位。難道非要等我死了,方肯在柩前即位嗎?”李隆基只得答應,流涕而出。
20.唐殤帝
唐殤帝李重茂(695年-714年),唐朝第六位皇帝,唐中宗李顯第四子。
(1)早期經歷
李重茂延載元年(695年)出生,是唐中宗李顯的第四子,生母不詳,據推測是身份低微的宮人。
圣歷三年(700年),被封為北海王。
神龍元年(705年),受封溫王,且任右衛大將軍兼遙領并州大都督。
(2)繼位為帝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李顯被韋皇后毒死,韋皇后遂立年僅16歲的李重茂為皇帝,改年號為“唐隆”,由韋皇后臨朝稱制。
李重茂即位后不足一個月,臨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了當政的韋皇后、安樂公主以及上官婉兒等政治女性。
(3)禪位相王
政變結束后,李重茂和他的叔叔安國相王李旦登上城樓,說:“韋皇后窺伺神器已被誅滅,百姓不要驚慌。”為安撫百姓,下令免除全城百姓全年賦稅的一半。可當時政治敏感的人就感到不對,皇帝撫民,相王跟著干嘛?未過幾日,李重茂在太平公主的教唆下,下詔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叔叔李旦。李旦因為在政變中沒有任何作為,身份尷尬所以堅辭不就。政變各人輪番上陣勸說李旦,李旦才答應做皇帝。
甲辰日被太平公主的挾持,李重茂上朝。因為中宗李顯剛剛駕崩,還屬于國喪期間,所以皇帝的御座就在東面,坐東朝西。西面就是中宗李顯的梓宮,旁邊還站著相王李旦。群臣為首者就是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一見群臣各就各位,就說:“國家不安,皇帝為了穩定國家要傳位相王李旦。”唐隆政變的大謀士劉幽求也適時的拿出早就寫好的傳位詔書宣讀起來。李重茂知道自己皇位難保,但沒有想到來得這么快,當時就傻在哪里。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尷尬局面,傳位詔書宣讀完畢,新皇帝等著接班,李重茂愣是不動。太平公主當即三步兩步來到御座前,對著他說道:“人心已經都歸向相王。孩子,這個位置不是你的了!”一把拉住領子扔在一邊,到棺材旁拉著李旦的手扶上皇位,下去率領群臣山呼萬歲。就這樣李重茂被廢掉皇帝身份,被重新降封為溫王。
景云二年(711年)又改封襄王。
(4)遭貶去世
李重茂被廢帝位不久,其兄譙王李重福以為自己是中宗年紀最長的兒子,理應即皇帝位,就假傳圣旨到了洛陽,詔告天下自己是皇帝了,改元“中元克復”。又給了現任皇帝和廢皇帝安排了工作——相王李旦封為“皇季叔”,少帝李重茂封為“皇太弟”。但是沒幾天,洛陽留守官員在沒有中央指揮的情況下,就挫敗李重福叛亂,李重福兵敗身死。李重茂也受到哥哥李重福叛亂的牽連,被貶往地方,沒過一年,不明不白死在任地房州,時年20歲,葬在武功西原。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