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蛾科—云紋天蛾亞科(上):豆天蛾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真后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節肢動物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有翅亞綱
新翅下綱
鱗翅目
有喙亞目
異脈下目〈韁翅下目〉
蠶蛾總科
天蛾科
云紋天蛾亞科
云紋天蛾亞科(學名:Ambulicinae)是屬于天蛾科下的一個亞科。
1.形態特征
翅展158mm左右,是天蛾中大型種類。頭枯黃,頸板棕色,肩板及胸背棕褐色;腹部棕黃色,第五節后的各節兩側有黑色斑;胸、腹部的腹面橙黃色;前翅暗黃色,基部棕色,內線及中線棕色,分界不明顯,外線較寬棕色,內側成一直線,外側彎曲;端線棕色較細。
2.黃脈天蛾屬
黃脈天蛾屬(學名:Amorpha)是鱗翅目天蛾科云紋天蛾亞科的一個屬。
(1)形態特征
頭及復眼小,下唇須端節尖,向前伸出;觸角黃褐,頂端彎度小;前翅中部無“Y”形紋,翅脈黃色;后翅Sc2及R1同一短柄;后足脛節有距一對。
(2)中國天蛾
中國天蛾(學名:Amorpha sinica)是天蛾科黃脈天蛾屬的動物。
①形態特征
翅長25—30mm。體翅灰褐色;胸部背板赭色;前翅基部、中部及外部灰白色,內線、中線及外線棕色,呈弓字形彎曲,頂角下呈一缺口形,下方有月牙形赭色斑,外緣齒狀;后翅赭紅色,內緣灰黃色,緣毛灰白;前翅及后翅反面灰粉色,各線不甚明顯,前翅外線到外緣呈紅褐色寬帶。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鉤形突錐形,頂端向內下方彎曲成小鉤,背兜長大于寬,兩側向內方抱攏;顎形突呈環帶形,前方中央有1指形突;陽莖基環不明顯;囊形突小呈半月形;抱器扁平,前端鈍圓;抱器腹突成掌狀,表面有微細刻紋,端部有橢圓形陷窩,內生出舌狀粗齒一個,上面布滿小刺;陽莖較細,平滑,一側有披肩式舌狀骨化板一塊;內陽莖向外翻出成胞,上有小齒及微刺。
②棲息環境
寄主為榆, 柳。
③分布范圍
國內分布:華西, 海南, 貴州, 湖南。
3.綠天蛾屬
綠天蛾屬(學名:callambulyx)是鱗翅目天蛾科云紋天蛾亞科的一個屬。
(1)形態特征
觸角末節較短,♂觸角側溝深,其纖毛長;前足脛節無端距,脛節無刺;前翅青綠色,頂角略尖,外緣較直,后緣彎曲,后翅大部分紅色(如前翅略黃則在臀角上方有一大眼形斑紋)。
(2)榆綠天蛾
榆綠天蛾(學名:callambulyx tatarinovi)是天蛾科綠天蛾屬的一種動物。
①形態特征
翅長35—40mm。翅面綠色,胸部背面黑綠色;前翅前緣頂角有一塊較大的多角形深綠色斑,中線、外線間連成一塊深綠色斑,外線成兩條彎曲的波狀紋;翅的反面近基部后緣淡紅色;后翅紅色,后緣白色,外緣淡綠,后角上有深色橫條;翅反面黃綠色;腹部背面粉綠色,各節后緣有棕黃色橫紋一條。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鉤形突長,似筒形,頂端有一圓孔,背兜不明顯;顎形突寬帶狀,前方中間呈回形向上伸出;陽莖基環管狀;囊形突細長,基腹弧半月形;抱器長條狀,前端稍細并向內方彎曲,上面有密集的小刺;抱器略長于抱器腹端突1/3,抱器腹突平掌狀,端部成向內彎曲的鉤齒,上有成列的尖齒,中上部有一球棒狀骨化片,邊緣有尖齒,中間有鈍齒;陽莖端骨化強,頂端平,一側有倒掛式舌狀突及小齒。
每年發生1或2代,以蛹過冬,成蟲6—8月間出現,卵單產于寄主葉片上,初產卵淡綠色,將孵化時呈灰綠色。
②生活習性
在華北地區一年發生1至2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出現成蟲,6至7月為羽化高峰。成蟲日伏夜出,趨光性較強,卵散產在葉片背面。6月上、中旬見卵及幼蟲,6至9月間為幼蟲危害期。
③分布范圍
國內分布:內蒙古、湖南、四川、福建、貴州、甘肅、吉林。
國外分布:日本、俄羅斯、歐洲。
4.橫線天蛾屬
橫線天蛾屬(學名:Clanidopsis)是鱗翅目天蛾科云紋天蛾亞科的一個屬。
(1)形態特征
下唇須赭紅色,端節長;觸角細,末節彎度大;前翅赭色,有5條棕褐色波浪狀線,外緣平滑,后翅赭黃,有兩條黑褐色橫線;中足及后足脛節外側白色,無爪墊。
(2)赭橫線天蛾
赭橫線天蛾(學名:Clanidopsis exusta)是天蛾科橫線天蛾屬的動物。
①形態特征
翅長42mm左右。體翅棕黃色;觸角污黃色;胸部及腹部背面棕褐色,腹部腹面赭紅色;前翅內線及中線、外線黑褐色,波浪狀;外線至外緣間色稍粉,中室有一個黑褐色小圓點;后翅赭黃色,接近中間有兩條黑褐色橫線,于接近后角處相連接;翅反面赭紅色,前翅外線與中線間在頂角處形成一個有紫光的三角區,線紋褐棕色。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鉤形突粗大,頂端中央分開成為兩個角形突;顎形突環帶形,前方中部變寬并向上翹;陽莖基環圓;囊形突短;抱器成半個橄欖形,基突呈穗形,上有若干小乳突;抱器腹突肘形,端突尖齒形;陽莖短柱形,端膜外露,一側有不規則的鈍齒。
②分布范圍
國內分布:西藏。
國外分布:印度。
5.豆天蛾屬
豆天蛾屬(學名:Clanis)是屬于云紋天蛾亞科下的一個屬。
豆天蛾(學名:Clanis bilineata)是鱗翅目天蛾科昆蟲。豆天蛾分布于朝鮮、日本、俄羅斯,在中國除西藏外均可見。
(1)形態特征
翅長50—60mm。體翅黃褐色;頭及胸部有較細的暗褐色背線,腹部背面各節后緣有棕黑色橫紋;前翅狹長,前緣近中央有較大的半圓形褐綠色斑,中室橫脈處有一個淡白色的小點,內線及中線不明顯,外線呈褐綠色波狀紋,順R3脈走向有褐綠色縱帶,近外緣成扇形,頂角有一暗褐色斜紋,將頂角分為二等分;后翅暗褐色,基部上方有赭色斑,后角附近枯黃色。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鉤形突粗壯,頂端尖呈鳥喙形向內下方彎曲;背兜骨化強,邊緣有微刺;顎形突自中央分為兩個指形叉,向上方伸出;陽莖基環環形,兩側骨片叉狀;囊形突長三角形,頂端鈍;抱器平板狀,上有密集的小皺褶及淺色毯狀纖毛;抱器腹突掌狀,前端有峰狀突2個,上面及外側有鈍齒,齒端骨化強;陽莖端不完整,分為數塊骨化片;中部兩側及中央有骨化板,上面有成列的齒及刻點。
一年發生一代(河北、山東、江蘇、安徽)至二代(湖北武昌、江西南昌),即北緯32°以北為一代區,31°以南為二代區。以幼蟲在土中50—100mm深處作土室過冬,來年6月化蛹,6月下旬、7月上旬及8月間成蟲出現。成蟲晝伏夜出,白天躲藏在茂密的高稈作物的中上部,晚間在棲息的作物上交尾。交尾時間平均在24小時以上,隔3小時左右產卵,多喜產卵于生長茂盛的豆田里及其它寄主的頂部嫩葉上。一般單產于葉背面,每雌蛾可產卵200—350粒左右。每年如7、8月間雨水較多,分布均勻則發生嚴重,植株茂盛、地勢低洼及土壤肥沃的淤地發生最多。
(2)生活習性
豆天蛾每年發生1~2代,一般黃淮流域發生一代,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發生2代。以末齡幼蟲在土中9~12厘米深處越冬,越冬場所多在豆田及其附近土堆邊、田埂等向陽地。
成蟲晝伏夜出,白天棲息于生長茂盛的作物莖稈中部,傍晚開始活動。飛翔力強,可作遠距離高飛。有喜食花蜜的習性,對黑光燈有較強的趨性。卵多散產于豆株葉背面,少數產在葉正面和莖稈上。每葉上可產1~2粒卵。
初孵幼蟲有背光性,白天潛伏于葉背,1~2齡幼蟲一般不轉株為害,3~4齡因食量增大則有轉株為害習性。在2代區,第一代幼蟲以為害春播大豆為主,第二代幼蟲以為害夏播大豆為主。
豆天蛾在化蛹和羽化期間,如果雨水適中,分布均勻,發生就重。雨水過多,則發生期推遲,天氣干旱不利于豆天蛾的發生。在植株生長茂密,地勢低洼,土壤肥沃的淤地發生較重。大豆品種不同受害程度也有異,以早熟,稈葉柔軟,含蛋白質和脂肪量多的品種受害較重。豆天蛾的天敵有赤眼蜂、寄生蠅、草蛉、瓢蟲等,對豆天蛾的發生有一定控制作用。
(3)生活環境
成蟲出現于4至10月,生活在平地至中海拔山區。夜晚具趨光性。豆天蛾主要分布于我國黃淮流域和長江流域及華南地區,主要寄主植物有大豆、綠豆、豇豆和刺槐等。
6.杜果天蛾屬
杜果天蛾屬(學名:Compsogene)是屬于云紋天蛾亞科下的一個屬。
(1)形態特征
體型大,下唇須端節及頭頂粉褐色;觸角黃褐,末節長;復眼大而圓;前胸背有棕色毛叢,身體腹面有橙黃色斑;前翅外緣平滑,后翅中后部有一粉紅色大斑;三對胸足的脛節及跗節上有成列的小刺。
(2)杜果天蛾
杜果天蛾(學名:Compsogene panopus)是鱗翅目天蛾科云紋天蛾亞科杜果天蛾屬的一種蛾。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