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理論是現代宇宙學中關于宇宙起源和演化的主流理論,它描繪了宇宙從一個極度熾熱、致密的奇點誕生,并不斷膨脹、演化的過程。
科學家們認為,宇宙起源于約 138 億年前的一個奇點。這個奇點擁有無限大的密度、溫度和曲率,卻沒有空間和時間的概念,所有已知的物理定律在奇點處都失效 。
在某一時刻,奇點發生了劇烈的爆炸,釋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和輻射,空間和時間也隨之誕生。從那時起,宇宙開始了不斷的膨脹和冷卻,在這個過程中,各種物理過程和化學反應逐漸發生,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各種元素、分子、星系、恒星、行星等天體。
宇宙大爆炸理論并非憑空猜測,而是有一系列觀測和實驗數據作為支撐。
例如,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這是一種均勻分布于整個宇宙空間的微弱電磁輻射,被認為是宇宙大爆炸后遺留下來的熱輻射,其頻譜具備熱輻射特征,溫度均勻,約為 2.725K,這與大爆炸理論預測的宇宙早期熱平衡狀態高度相符。
宇宙紅移現象也是重要證據之一,天文學家觀測到遙遠星系的光譜普遍存在紅移,即光線的波長變長,頻率變低,表明這些星系正在快速遠離我們,且星系退行速度和它們與地球的距離成正比,這意味著宇宙在不斷膨脹,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觀測基礎。
此外,原初核合成理論預測了宇宙中氫、氦以及少量鋰等輕元素的相對豐度,與實際觀測結果相匹配,也進一步支持了該理論。
在量子力學的框架下,“無中生有” 并非是違背科學常理的幻想,而是有著深刻理論依據和實驗支撐的科學概念 。這一解讀的關鍵在于理解真空零點能和量子漲落這兩個重要概念。
真空零點能是量子力學中一個奇特的概念,它表明即使在絕對零度(理論上最低的溫度,此時原子和分子的熱運動停止)下,空間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本底能量,這種能量是量子系統的基態所具有的最低能量,無法被完全移除 。
根據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能量和時間的測量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即:
這意味著在極短的時間間隔內,能量可以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從而導致真空中會隨機出現微小的能量漲落。
量子漲落就是基于這種不確定性原理產生的現象。在微觀世界的量子真空中,并不是一片寂靜和空無一物,而是不斷有虛粒子對(例如電子 - 正電子對)在極短的時間內隨機產生,然后又迅速湮滅 。
這些虛粒子對的產生和湮滅過程就像是從真空中 “借取” 能量,然后在極短時間內 “歸還” 能量,整個過程符合不確定性原理。雖然單個量子漲落事件非常微小且短暫,但在整個宇宙的廣袤空間和漫長時間尺度上,這些漲落現象卻是普遍存在的。
卡西米爾效應是量子漲落存在的一個重要實驗證據。
1948 年,荷蘭物理學家亨德里克?卡西米爾提出,如果將兩塊不帶電的金屬薄盤在真空中平行放置且距離足夠近,由于金屬盤之間和外部空間的量子漲落存在差異,會導致金屬盤之間產生一種微弱的吸引力,這就是卡西米爾力。
在金屬盤之間,由于空間限制,較長波長的虛粒子無法存在,而金屬盤外側的空間則允許各種波長的虛粒子存在,因此外側虛粒子的能量漲落大于內側,從而產生了一個指向金屬盤內側的壓力差,即卡西米爾力 。
1996 年,物理學家首次對卡西米爾效應進行了精確測定,華盛頓大學的 Lamoreaux 及其學生 Dev Sen 的實驗結果與卡西米爾所預測的力相差不超過 5% ,此后,其他科學家的實驗也進一步驗證了卡西米爾效應的存在,有力地證明了量子漲落的真實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