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宇宙中,如果你只允許帶走一個方程式來理解一切,那它不是E=mc2,也不是F=ma,而是一個幾乎沒人聽說過的名字:弗里德曼方程(Friedmann Equation)。
它不是“聽說過的那種方程”,但它主宰了整個宇宙的命運,從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到最終可能的熱寂、撕裂、坍縮,統統逃不過它的推演。
你想知道宇宙從哪里來、往哪里去、現在是什么狀態、過去經歷了什么劇變、未來會不會一片死寂?別猜了,弗里德曼方程全都有答案。
宇宙不是死水一潭,而是一場永不停歇的大潮
100多年前,愛因斯坦在1915年拋出廣義相對論,把時空從背景板變成了主角:不再是靜靜等待物質來表演,而是主動參與劇情的編導。時空本身會彎曲、會收縮、會擴張,還會反過來影響物質的行為。
但愛因斯坦本人其實很抗拒一個可變的宇宙。他原本以為宇宙是靜止不動的,為此甚至強行在方程里加了一個“宇宙常數”來抵消引力,防止宇宙自己坍縮。
直到1920年代,一個蘇聯物理學家弗里德曼(Alexander Friedmann)站出來,解了愛因斯坦的場方程,得出了一個驚天結論:宇宙不是靜止的,而是注定要膨脹或者收縮的。
這就是所謂的“弗里德曼方程”。這不是一個拍腦袋的假設,而是愛因斯坦親手制定的規則被他自己不情愿地推導出來的宿命。誰也繞不過去。
如果你想知道宇宙的命運,就得看這個方程怎么說
這個方程寫起來很嚇人,但實質上就是一件事:宇宙的“膨脹速度”(也就是哈勃參數 H)取決于三件事:
- 宇宙里有多少物質和能量(包括普通物質、暗物質、輻射、甚至中微子);
- 宇宙的空間是平坦的、閉合的、還是像馬鞍一樣的負曲率結構;
- 愛因斯坦當年硬塞進來的“宇宙常數”,也就是現在大家說的“暗能量”。
左邊是宇宙膨脹的速度,右邊是宇宙里裝了什么。這就是弗里德曼方程的核心。
如果你把現在宇宙中這些成分的量測出來,就能用這個方程倒推出宇宙過去的樣子,也能往前預測宇宙的最終命運。
很少有方程能有這么硬的本事,堪稱物理界的命運機器。
弗里德曼方程講的第一件事:宇宙不能靜止
這恐怕是最顛覆常識的一個推論:宇宙永遠處在變動中。
不管你宇宙里放的是普通物質還是暗物質,是輻射還是能量場,只要這些東西不是完美地彼此抵消掉,宇宙就不可能一動不動。它只能是兩個選擇:
- 一路膨脹,星系彼此遠離,最終熱寂;
- 或者收縮回去,來一場宇宙版的“大坍縮”。
這個結論早在1922年就已經被弗里德曼寫在紙上了,后來勒梅特、羅伯遜、哈勃把這套理論和觀測數據一對上,發現吻合得讓人害怕。哈勃在1929年發表的那張圖(紅移越大,星系離我們越遠)就是弗里德曼方程的直接結果。
換句話說,“宇宙在膨脹”不是哈勃發現的,是方程早就告訴我們的。
弗里德曼方程第二件事:宇宙起源于一個熾熱高密的奇點
當你用方程往回推,越往過去回溯,宇宙越小,溫度越高,密度越夸張。
推到足夠遠的時候,你會發現:
- 原子不能穩定存在,因為太熱了;
- 連原子核都炸成碎片;
- 最后連質子、中子都不存在,只剩下能量的原始海洋;
- 能量太密集,時空本身都扭曲了;
這不是科幻小說,是用數學一步步推出來的。
于是,“大爆炸”這個概念登場了。
請注意,這里的“大爆炸”不是一個爆炸現場,而是一個極限狀態:時間=0,空間=0,密度=∞,溫度=∞。(以往的文章也提到過)
宇宙從那里開始演化,而不是從某個點爆炸開來。這個起源的解釋,并不是想象出來的,而是弗里德曼方程邏輯推演的必然產物。
方程還能干嘛?預測紅移,計算星光,測量過去
當我們望向遙遠星系時,星光發生了紅移。為什么?
不是因為它們動得快,而是因為整個空間本身在擴張。這種膨脹不是星系自己跑走了,而是空間把它們“帶著跑”。光穿越這片拉伸的空間,就像彈簧被拉長那樣,波長也跟著拉長了,于是我們看到紅移。
這一切,弗里德曼方程都可以預測。
甚至連你從多遠看過去,看到的星光亮度、角直徑、到達我們的時間,全都能通過這個方程給出精確的答案。每一次望遠鏡觀測,每一次超新星爆發測距,背后都是在驗證它。
你看到的是數據,宇宙說的卻是數學。
弗里德曼方程第三件事:宇宙的結構不是隨機長出來的
再來說一個更厲害的能力:預測“結構”的形成。
今天我們看到的宇宙有星系、有星團、有超大尺度的纖維狀結構,像宇宙版的蛛網。有人以為這些是雜亂的結果,其實不是。
早期宇宙其實極度均勻,溫度只在十萬分之一的范圍內起伏。但就是這十萬分之一的波動,在引力作用下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一切結構。
弗里德曼方程做的就是這件事:提供了“背景演化”,然后允許我們在這個背景上加“擾動”,看這些小不均勻怎么隨時間成長。你想知道宇宙何時從“平地”開始長出星系、星云、恒星,這個方程都有答案。
有沒有例外?方程的“局限”和“對手”
當然,不是什么問題都能靠弗里德曼方程解決。
比如:
- 它不適用于星系內部,這種地方引力已經主導,宇宙膨脹對它們沒影響;
- 它也無法解釋宇宙誕生前的“暴漲”階段,那需要更高級的量子引力理論;
- 它只能處理平均意義上的宇宙,不適合精確描述微觀小尺度;
還有一些懷疑者指出宇宙并不完美均勻,比如有些類星體好像以某種方式排列成“結構”,尺度遠超我們預期。但這些所謂的“異常”,目前都無法在統計上擊敗隨機分布的解釋。科學界也很清楚這一點,每年都有幾十項觀測在不斷檢驗這種“均勻性”假設,而結果都在確認——弗里德曼方程還是那個說了算的王者。
最后的問題:這個方程能讓我們看到未來嗎?
能,而且已經做到了。
我們知道,宇宙的膨脹曾經減速過,那是物質主導的時代;后來變成加速膨脹,那是暗能量開始統治宇宙。今天,暗能量占比已經超過70%,而且它不會稀釋,也不會變弱。
這意味著什么?
宇宙最終的命運,極可能不是坍縮,而是“冷寂”:星系彼此遠離,恒星熄滅,最后只剩下一片黑暗虛無,時間繼續流淌,熱寂永恒。
這一整套命運劇情,并不是靠猜,而是靠方程一步步“演算”出來的。
寫在最后:一條方程管住全宇宙
我們常說,科學偉大的地方,在于用極其簡單的規則,揭示極其復雜的世界。
弗里德曼方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 它是一條微分方程,能讓你“演化”宇宙從一秒鐘推到百億年;
- 它能從現在的宇宙狀態倒推出過去,也能預測將來;
- 它解釋了紅移、背景輻射、結構形成、物質比例、宇宙的冷與熱;
今天,我們對宇宙的理解,很大程度上都圍繞著這條方程展開。它是宇宙給我們留下的說明書,是時間和空間的說明文檔,是一個隱秘但無所不在的支配力量。
它早在一百年前就已寫好,但直到今天,人類還在按著它的步伐,一步步揭開宇宙的真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