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運動場上,經常看到羽毛球運動員手臂上貼著幾條粉的藍的膠帶,跑步選手、游泳選手小腿、膝蓋也貼著彩色帶子,五顏六色的膠條看上去像“裝飾”卻不失專業范兒。這到底是啥東西?
這些“膠帶”并非普通醫用膠布,而是近年來風靡全球運動康復界的“肌內效貼”(Kinesiology Tape)。
在不打針、不吃藥的前提下,僅通過貼上一條貼布,就能緩解疼痛、穩定關節、提高運動表現,這聽起來似乎是“偽科學”,卻又被越來越多的醫生、康復師、運動員所青睞。肌內效貼,究竟有著怎樣的“貼扎密碼”?它的神奇功效是否真的站得住腳?
本文將帶大家深入解析肌內效貼的工作原理、貼扎技術、適應癥與科學爭議,從多個維度揭開“魔法貼”的真實面貌。
什么是“肌內效貼”?
肌內效貼,全稱“肌內效貼布”或“肌動學貼布”,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由日本整脊醫師加瀨建造(Kenzo Kase)發明。它是一種具備高度彈性、與皮膚延展性相近的醫用貼布,具有防水、透氣、無藥性的特點,可長時間貼附在皮膚表面。
不同于傳統繃帶或護具強調限制,肌貼更注重“輔助”與“引導”,目的在于不限制活動的前提下提供支撐與治療功能。
它究竟有什么用?
緩解肌肉緊張與疼痛
支持關節、穩定姿勢
改善淋巴與血液循環
加速損傷組織修復
提升本體感覺與運動控制
肌貼的應用范圍從運動員的競技恢復,逐漸拓展至普通人群的肩頸腰腿痛、脊柱側彎、老年人康復等多場景,成為康復門診的“常客”。
貼貼就不疼了?
原理遠不止心理暗示
很多人第一次接觸肌貼,都會產生質疑:一塊布,貼上去就能緩解疼痛嗎?這么神奇?
其實,肌貼的效果背后確有其科學依據,主要從以下幾個層面展開:
1. 提升皮下空間,促進循環
肌貼在貼附時會輕微“抬起”皮膚,形成皮膚與肌肉之間的微小間隙,有利于局部血液與淋巴流動,減輕組織水腫、炎癥堆積,緩解壓迫帶來的疼痛感。
2. 刺激皮膚感受器,干擾疼痛傳導
根據“疼痛門控理論”(Gate Control Theory),當肌貼持續刺激皮膚機械感受器時,可干擾疼痛信號的傳遞路徑,使得大腦接收到的“痛覺”減弱。
3. 改善本體感覺,促進運動重建
“本體感覺”是指身體對關節、肌肉位置與動態的感知能力。肌貼通過持續的拉力輸入,為患者提供“運動提示”,幫助他們重建正確的運動模式。
4. 功能性支撐,穩定關節結構
有些貼法能在運動中給關節提供額外支撐,類似“軟護具”,但不限制活動自由度,適用于慢性不穩或運動康復期。
5. 神經肌肉再教育
肌貼所施加的方向性張力,會對肌肉產生“放松”或“激活”效果,幫助訓練者強化弱肌、抑制強肌,從而優化運動協同模式。
貼對了才有用
肌貼的貼扎密碼揭秘
肌貼不是簡單地“往哪兒疼就貼哪兒”,它的貼法、形狀、張力、方向,都有講究。正確的貼扎方法是功效實現的關鍵,這就是所謂的“貼扎密碼”。
常見貼法包括:
I型貼法:一條直線,最簡單,用于單個肌肉支撐,如肱二頭肌。
Y型貼法:從中央分叉兩頭,用于環繞較大肌群,如股四頭肌。
X型貼法:適合跨關節結構,如肩胛帶、膝關節。
扇形貼法:多用于淋巴引流,改善水腫。
O型貼法:用于消炎止痛區域,如急性軟組織損傷。
關鍵技術細節:
張力選擇:一般為10%~75%不等,張力太大可能適得其反。
方向性:從“肌肉起點到止點”可起到激活作用,反向貼法用于放松。
皮膚處理:需清潔干燥、去油去毛,避免過敏反應。
例如:對于“膝蓋疼痛”,可采用Y型肌貼包繞髕骨外側,輔以I型貼布沿髂脛束走向貼附,既能穩定膝關節,又能緩解因跑步或樓梯上下引起的髕骨壓迫痛。
值不值得貼?
從臨床研究談療效
雖然肌貼廣泛使用,但其效果始終存在爭議。醫學界對其功效研究的結果并不一致。
肯定聲音:
1. 多項臨床小樣本研究表明,肌貼可在短期內有效緩解肩周炎、網球肘、腰肌勞損等病癥的疼痛,且有助于運動表現恢復。
2. 2013年《JOSPT》刊文指出,肌貼對慢性下背痛有一定鎮痛效果。
3. 2016年《Sports Health》研究顯示,膝蓋疼痛患者在使用肌貼后主觀疼痛評分明顯下降。
質疑聲音:
1. Cochrane系統評價認為,肌貼效果與安慰劑相近。
2. 一些高質量隨機對照研究發現,長期療效缺乏確鑿證據。
分析結論:
肌貼的療效可能受“個體差異”“技術熟練度”“心理因素”等共同影響。換句話說,它不是靈丹妙藥,但對合適的患者+正確使用=有價值的輔助療法。
誰適合貼?
推薦使用人群:
1. 慢性勞損性疾病患者(網球肘、高爾夫球肘、腱鞘炎、肩袖損傷等)
2. 運動員(預防損傷、促進恢復)
3. 肌骨疾病術后患者(緩解術后疼痛、腫脹)
4. 白領人群(肩頸不適、腰背酸痛)
5. 康復期病人(中風后偏癱、姿勢異常)
6. 老年人(膝關節炎、肌肉無力)
不建議貼用情況:
1. 皮膚破潰、過敏、皮炎
2. 急性骨折、韌帶斷裂
3. 活動性深靜脈血栓
4. 惡性腫瘤部位
5. 懷孕后期腹部
如果您還在為康復疼痛而苦惱
歡迎至我院一樓
康復三科門診(107診室)咨詢
醫務人員將竭誠為您服務
科室簡介
重慶兩江新區中醫院康復三科主要以中醫傳統特色康復與現代康復結合為診療特色,在繼承和發揚傳統中醫康復治療技術如針灸、中藥內服外用、推拿按摩、艾灸等中醫療法。同時,引進新的現代康復治療方法,包括運動療法、言語治療、作業療法、中頻脈沖電刺激治療、低頻脈沖電刺激、肌內貼扎技術、生物反饋療法、上肢機器人、肌骨康復、心肺康復等多手段有機結合強調個性化的治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通過對功能的評定和結果的分析,有目的地設計治療方案,使患者得到系統,精準,高效的康復服務。
目前科室開展項目:
1、骨關節及運動康復:四肢骨折、關節脫位、運動損傷、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骨關節炎、肩周炎、骨質疏松癥、脊柱側彎、骨傷術后康復、肌腱和關節損傷后功能障礙、風濕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2、神經疾病康復:腦卒中、腦外傷、脊髓損傷、周圍神經損傷、帕金森氏病、神經衰弱等。
3、盆底康復:骨盆傾斜、脊柱側彎、(產后)盆底疼痛、(產后)性功能障礙、漏尿、神經源性膀胱、乳腺炎、乳腺增生等。
4、心肺康復:慢性穩定性冠心病、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塞穩定期后;慢性阻塞性肺病、持續性哮喘、肺癌術后;腦卒中、脊髓損傷、老年疾病等患者。
5、言語康復:腦卒中、小兒腦癱及顱腦損傷所致的吞咽障礙、失語癥、構音障礙、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發聲障礙和口吃等各類言語障礙的患者。
6、疼痛康復:各種急慢性疼痛。
余明亮
康復三科負責人、主治中醫師、主管技師
畢業于重慶醫科大學,從事針灸、康復治療近19年,在核心期刊發表《經外耳皮膚電刺激迷走神經對腦梗死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和《運動療法治療卒中后膝過伸的療效觀察》等2篇論著和多篇論文,重慶市針灸協會委員。擅長運用針灸、小針刀、電針、穴位注射、岐黃針、運動康復治療中風、面癱、截癱、頸肩腰腿痛及中醫辨證治療內臟疾病。
黃麗蓉 主治中醫師
畢業于江西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專業,2021年參加重慶市中醫骨干人才培訓,從事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骨關節病以及中醫內科疾病的診治10余年,擅長針灸、針刀、皮內針、關節腔灌注、中藥相結合治療頸肩腰腿疼痛,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風偏癱、面癱等疾病。熟悉各種常見疾病的診斷及治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