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地鐵上刷到老張朋友圈的截圖,那繼續教育學時認證全是綠標,整整齊齊亮得扎眼。剛想問他報了啥機構,突然認出截圖上飄過的課程標題——不就是我排隊買咖啡時隨手點開當背景音的安全生產法解讀嗎?
翻開本地人社系統才意識到自己多虛了三年——那些散落在各政務平臺的免費資源,壓根不用像高考生似的端坐學習,隨手刷就能自動計入評審檔案。那晚我在小區快遞柜前等取件,邊劃手機邊掛課,沒一會兒手機就彈窗提示:本節課程學時已到賬。
后來我專門研究了套路,發現關鍵是賬戶關聯。上**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網**,直接用身份證號登錄(有些省份需要綁定社保賬戶)。聽我說,這有個99%的人都忽略的入口:點"選課中心"旁邊那個"...",拉到底有個"合作單位公益課",里面那些經濟師職業發展之類的冷門課居然能1.5倍速計學時!再比如**學銀在線**,手機號注冊后找"非學歷教育"里帶紅標的課,學完三連確認就能同步學時了。
用起來簡直比刷短視頻還輕松:專挑"學完即得學時"的微課,選那些二十分鐘以內的短課,直接拉到最后做測試。答案基本都在"參考資料"里現成的,五選三對就算過了——我經常一邊開會一邊單手操作,中間接個電話也不耽誤計時。
上周和人事小王吃飯才知道:有些地方的**專業基地云平臺**根本不用記網址,微信搜當地人才政策文件,正文里的藍字鏈接直接跳轉。比如某市《數字經濟人才培育方案》,第三條申報說明里嵌的H5頁面就藏著完整的學時認證系統。
搞工程預算的老李說得好:"咱又不是真要當講師,卡著及格線沖完必修課得了"。重點是把各平臺學時匯總到**省人才服務云平臺**,那有自動合并功能,差多少再去補,根本不用死磕某個模塊。
電梯里碰到新來的小李問我怎么補學時,我笑著給他看手機:本地人社局視頻號的直播回放正在自動生成學時證明,而他上周還在抱怨這些"強制轉發的垃圾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