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寫于2019年5月9日。那會兒與同學一起向學校里邊陳哲老師請教人人生問題,遂記錄了一些感想,一個非常有趣且智慧的大學老師,人如其名。
雖然從大一就認識了陳哲老師,每學期幾乎也有上陳哲老師的課,但這種接觸總是遠距離的。直到昨晚第一次與張同學去找陳哲老師聊天,試圖解決人生焦慮問題,才第一次近距離接觸了陳哲老師。
在長達幾個小時的聊天過程中,從焦慮問題聊到了哲學,世界觀,理性,靈性等,彼此似乎都忘記了時間,而我也在此對話中,第一次真正的發(fā)現陳哲老師身上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深沉智慧。
其實,個人覺得自己與陳哲老師的互動程度應該是學校里老師當中最多的。無論是圖書館晚上鎖門會打交道,還是陳哲老師有時提及或聽我k歌,仿佛冥冥之中有著某種微妙的聯系。
而最讓我觸動的是,那一次我在微信公眾平臺推薦的獨立學者王東岳先生的《物演通論》,陳哲老師居然感興趣,還自己買了一套,這讓我就更想去進一步去了解陳哲老師的思想,究竟達到了怎樣的境地。
然而,在此期間,即便這種表達的欲望與沖動非常強烈,但始終沒敢主動邁出這一步,甚至有可能,沒有這一次,或許我自己從學校里畢業(yè),都可能不會主動去找陳老師聊天,所以,在這里也很感謝張同學,幫助我所謂勇敢的邁出了那一步。
最開始,不是我有疑問,而是張同學有疑問,面臨焦慮問題,自己無法解決,想去找陳哲老師解決,而且此前在徒步時,他也與陳哲老師暢談過,所以這一次會主動找陳哲老師聊天,也實屬正常,而我則是抱著對陳哲老師思想好奇的想法而去的,就這樣一場對話內容拉開了序幕。
我無法去還原昨晚我們對話的全部內容,同時,由于涉及他人隱私以及私下談話,我也會隱去許多內容,我僅從個人最有體會的地方談及一二。
第一,建立自己的世界觀。我在問及陳哲老師的很多問題時,我發(fā)現他都能用自己的一套理論一以貫之的通解,無論是世間層面的問題,還是出世層面的問題,基本都能一一化解,我很好奇,是什么塑造了陳哲老師今天看待世間萬物的角度,我得到的答案是一本書的啟發(fā),名曰:《世界是一場游戲》(可能是《世界就是一個游戲》這本書),具體內容,不再詳談,如有興趣,請閱本書。
第二,個人感受是評判萬物的尺度。我發(fā)現陳哲老師活得比一般人要快樂許多,開心許多。仿佛在他身上你感覺不到有太多的憂愁,苦惱,悲傷,仿佛外界對他的干擾,他都有著自己的一套處理方法,讓自己變得開心愉悅?
陳老師強調的是,無論做什么事,讓自己活得開心才是最重要的,讓那些痛苦,憂愁,憤怒盡量少干擾自己,這讓我不由得想到了被金庸先生號稱世間第一瀟灑才子-蔡瀾先生,他的處世哲學,就是如此,他常把那些糟糕的情鎖在一個箱子里,一腳提到海里面去,不去理它,自己活得開心明白就好。
第三,以抗爭為前提的平衡。很多時候,俗世的壓力與內心的意愿往往相悖而行,這個時候,該如何應對?是完全放棄,還是絕不妥協?陳老師給出的建議就是可以去爭取自由度,但最終的結果會是平衡。個中意味,還需自己去體會。
第四,做事要有目的因。雖然陳老師不是這么說,但我為了表達不引起誤會,便如此表述。陳老師,總能給自己做某件事,找到一種自己認為正確的目的,而且這種目的越具體越清晰越好,就讓自己不僅獲益匪淺,而且活得很開心,不用在意外界干擾,這種思維慣性,個人以為確實與眾不同。
第五,跟著自己感覺讀好書。陳老師說自己從小就喜歡讀書,而且也對一些宏大的問題很感興趣,比如:世界從哪里來?我從哪里來?這些問題,在他生命中仿佛跟吃飯一樣重要,雖然有時為了生存會暫時壓抑,但他卻始終在透過讀書去探索此類問題,這是陳老師的感覺,個人以為,這種感覺也成了驅動陳老師博覽群書的本能動力。
談了以上五點,其實也只是個人對陳老師思想世界一隅之管窺。我曾覺得陳老師很像古人說的:“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現在覺得陳老師不僅如此,還有種“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的感覺。
最后,很感謝陳老師的回答,讓我不僅更堅定了個人讀書之目標,活出自己人生,也讓我更有勇氣會把最初想建立一種世界觀的想法轉化成實踐,從而建立自己理解世界的坐標系。
圖片來源網絡,若侵權請在后臺留言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