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生活用品價格下跌,對家庭主婦來說是好事,不過有一個前提,收入不能也同時下跌,那不但不是好事,簡直就是個災難;更極端的結果是工作丟了,收入來源沒了,物價下跌就成了通縮的表現,好事就成了徹頭徹尾的壞事。
為什么老百姓希望物價下跌,專家卻希望上漲?
因為現在是宏觀經濟出了問題,消費價格指數上不來,是市場的貨幣供應與商品供應不平衡了,就如同一池水,流入的龍頭與流出的龍頭水量一樣,池水是平穩的,流入的貨幣龍頭水量少了,而流出的商品龍頭水量多了,池水就會逐漸流空,市場通縮了。
所以,專家希望物價上漲,把消費者價格指數拉起來,它的市場結果就是企業商品能在正常價格賣出去,獲得必要的利潤,做新一代的創新突圍。如果拉不起來,企業會做低價競爭,比的是誰死得晚,大批企業倒閉,大批工人失業,這就是美國1929年的場景,失業率高達25%,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失業者。
這就有一個問題,既然消費不足,全社會都在卷,能不能強制性漲價,改變預期?
這其實是去年馬光遠提出來的建議,為了實現消費者價格指數3%的計劃目標,建議強制性漲價3-4%。
當然不能這么干,這等于變相剝削,少了點對無形之手的敬畏,比如電費漲價的結果是居民減少了用電,從去年看到今年,數據不但沒有拉起來,反而1-5月同比下降了0.1%,奇怪的是同樣代價,為什么不直接提高居民收入。口號也在卷,從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卷成了以舊換新、消費補貼的定向性全民大促銷,還是盯著老百姓口袋里的錢。
好的選擇是向北歐學習,減少財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性成本,從占比40%降至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平均水平10-15%,將節流下來的錢用于全民共享且平等的社會保障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