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鄭和故里話鄭和 出謀獻策助發展 ——云南省鄭和研究會第三屆理事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側記
五百米長卷繪就萬國來朝,招商引資重塑航海故鄉,鄭和精神在新時代滇池之濱重放光芒。
昆明市晉寧區鄭和故里,一幅長達560米的《鄭和下西洋500米長卷畫》緩緩展開,近萬個人物形象重現六百年前“云帆高張,晝夜星馳”的壯闊場景。
隨著“鄭和號”海公鐵國際多式聯運班列首發,今年7月初,云南省鄭和研究會第三屆理事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在晉寧召開,百余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共同探討鄭和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
研討會上,30余篇學術論文、10余場主題發言聚焦鄭和航海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內容涵蓋文明交流互鑒、“一帶一路”建設、鄭和文化與大同思想的精神圖譜以及校園文化融合等多個維度。這些研究成果為晉寧區鄭和文化主題項目建設提供了學術支撐,也為鄭和故里文化旅游開發注入新思路、新活力。
01 鄭和故里的宏圖:文旅航母期待納入國家十五五規劃
晉寧區昆陽鎮太史灣,北倚虎山公園,東濱滇池,這里正是偉大航海家鄭和的出生地。籌謀已久的發展規劃將開啟這片土地的文化復興之路。學者們在會議指出,唯有文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世界級人物,要作為國家的重量級項目才能產生足夠的影響力并吸引投資;納入國家十五五規劃才能通過招商引資實施完成。“鄭和故里是環滇及滇池文化旅游的引擎亮點。”
02 學術傳承的脈絡:從碑文研究到國際論壇
云南的鄭和研究始于20世紀上半葉。隨著《故馬公墓志銘》碑和《鄭和家譜》相繼被發現,鄭和出生地、家世等歷史謎團得以破解。這片土地對鄭和的學術探索從未停歇。
2003年,昆明市委副書記、前云大書記高發元牽頭成立了云南省鄭和研究會,掀開了云南研究鄭和的新篇章。組織召開了多屆昆明鄭和研究國際會議,讓鄭和研究走向世界。當時,英國學者孟席斯提出鄭和是發現“新大陸”第一人的觀點,引起國際強烈反響。這一觀點雖存爭議,卻凸顯了鄭和航海的全球意義。
近20年來,云南鄭和研究堅持國際化方向,成果豐碩。2024年7月,云南鄭和研究會第三屆理事會召開,新一屆理事會開始了新的謀篇布局。專家學者們圍繞百年變局與“一帶一路”、百年鄭和研究回顧、鄭和文化與航運教育等主題展開深入探討。
03 文化品牌的實踐:從公園免費開放到國際友誼林
晉寧區打造“鄭和文化”品牌之路扎實而多元。2000余萬元投資用于修建鄭和公園、鄭和航海紀念館等基礎設施。
自2006年起,晉寧連續舉辦九屆鄭和文化節,將歷史記憶轉化為當代節慶。鄭和公園及紀念館免費開放政策惠及大眾,已接待國內外參觀者180多萬人次。
文化傳播形式豐富多樣。晉寧區向中小學生免費發放《少年鄭和》課外讀物,讓鄭和精神走進校園。鄭和研究會編輯出版《鄭和家譜》相關書刊。
國際交流是鄭和文化的鮮明特色。晉寧聯合柬埔寨、孟加拉等駐昆使領館及上海、南京鄭和研究會共同舉辦鄭和國際文化旅游節,接待25國駐華使節和代表團,植下“國家友誼林”。這些實踐呼應著鄭和下西洋“共享世界太平之福”的精神遺產。
04 賦能發展的路徑:從鄭和研究到文化興業
在生態保護方面,學者專家建議引入 “湖細胞”概念,以點帶面凈化滇池水質,實現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云南省鄭和研究會創建者、前任會長高發元曾指出:“和平航海、傳播友誼是鄭和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迄今仍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為佳話。”這一精神正通過學術研究、文化建設和國際交流得以傳承發揚。
前云南交通職業運輸學院院長、現云南省鄭和研究會楊經元會長在研討會上做了2025年工作總結和2025年工作計劃報告,強調鄭和文化與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鄭和故里文旅、航運教育的深度融合,隨著鄭和故里文化旅游項目納入國家“十五五”規劃前瞻,滇池南岸這片土地正在孕育新的生機。
展望未來的鄭和故里,一部跨越六百年的航海史詩文旅將震撼上演。學者們相信,當“世界大同文化產業園”的構想成為現實,鄭和故里文化IP將再次點亮滇池,云南將再次轟動世界。晉寧鄭和大同文苑創始人劉仁杰理事介紹說,“唯有云南,也只有鄭和故里可以給全世界講好、講得更好這個有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中國追求、中國思想的中國故事”“夢雖艱,追則能達;愿雖艱,持則可圓”。(晉寧鄭和大同文苑供稿、本社采訪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