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菲律賓國防部長特奧多羅拋出一番令人瞠目的言論。面對中國外交部表示的“愿意帶頭簽署《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議定書”的表態,這位防長竟宣稱:中國必須首先實現“無核化”,即主動放棄核武器,“以示誠意”。
這番言論在國際法理與地緣政治現實面前顯得如此荒謬,以至于讓人懷疑菲律賓是否“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一個連基本核能力都不具備的國家,竟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擁有完整核武庫的中國單方面棄核——這在外交史上堪稱前所未有。
《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是1995年由東盟十國共同簽署的區域安全框架,其核心設計是“內外雙軌制”:對內,締約國承諾不研發、不獲取、不部署核武器;對外,通過附加議定書邀請中、美、俄、英、法五個核大國承諾尊重該區域的無核地位,不在此部署核武器,也不對東南亞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中國作為唯一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且“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的核武國家,早已通過實際行動展現了對地區安全的責任擔當。
特奧多羅卻將這份強調“尊重、限制、非部署”的議定書曲解為“核裁軍清單”,要求中國單方面棄核。這種言論不僅是對國際條約框架的誤讀,更是對東盟共識的擾動。正如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在今年3月的東盟國防部長會議上所表達的,大多數國家更傾向于與中國通過對話合作解決爭議,而非追隨菲律賓的對抗路線。
特奧多羅的言論,很難不讓人聯想到美菲軍事上的媾和。自2023年以來,美國在菲律賓重建9座軍用基地,常態化在南海周邊進行“聯合巡航”,并與菲軍方舉行“最大規模”聯合演習。美國陸軍“堤豐”中程導彈系統已部署至呂宋島北部,這是冷戰結束后美國首次在亞太地區部署此類進攻性武器。菲律賓從區域安全協調者轉向“話語挑釁者”,南海問題、臺海局勢乃至核安全話題,都成了馬尼拉當局的施壓工具。
就在特奧多羅發表“棄核”言論前一周,菲律賓外長馬納羅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還聲稱“菲律賓不是沒有戰略自主的棋子”。這種前后矛盾的表態,再次演繹了馬尼拉當局在戰略自主與依附美國之間的精神分裂。
特奧多羅的言論在東盟內部同樣不得人心。在《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簽署問題上,各方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中國已明確表示愿意率先簽署議定書;俄羅斯也傳遞出積極信號;唯獨美國聲稱需要“進一步審查”。這種差異背后,是美國擔憂條約可能限制其“核保護傘”戰略在東南亞的延伸。當地區安全與霸權利益沖突時,華盛頓的選擇不言自明。
即使在菲律賓國內,特奧多羅的極端言論也非主流。副總統莎拉·杜特爾特多次呼吁“中立”與“合作”,希望菲律賓不要被大國博弈裹挾。前總統杜特爾特及其政治力量始終堅持與中國和平解決分歧的立場。連現任總統馬科斯的姐姐伊梅·馬科斯也公開呼吁避免對抗。這些理性聲音基于對現實的清醒認知:菲律賓在安全上無法脫離地理現實。中國從未在境外部署核武器,這一事實本身就是最大的“誠意標簽”。將中國定位為“潛在核風險源”,不僅違背事實,還可能讓菲律賓陷入不必要的安全困境。
《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承載著東南亞人民對和平的樸素愿望。它誕生于冷戰結束后地區國家尋求自主安全的努力,是東盟避免成為核戰場的重要保障。將這樣的和平機制異化為政治博弈的籌碼,是對區域共識的背叛,也是對東南亞人民共同記憶的褻瀆。
當特奧多羅質疑“中國夠不夠誠意”時,真正該問的是:東盟的無核承諾,是否還能堅持它原本的初心?是否還能抵御“議題泛政治化”的沖擊?地區和平不需要嘩眾取寵的政治表演,而需要腳踏實地的共同維護。中國已用實際行動表態,現在輪到其他方作出選擇了。
在南海的風浪中,和平從來不是一方的妥協,而是共同的克制。當某些政客沉迷于危險的言語游戲時,請別忘記:和平的籌碼,終究不是靠虛張聲勢贏得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