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北晚在線報道,馬斯克在社交平臺發出動員令,號召支持者拿下國會關鍵席位組建新政黨,直接叫板特朗普政府剛簽署的"大而美"法案。
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內,特朗普剛簽署完這份爭議法案便匆匆離開。940頁的法案文本在參議院經歷16小時宣讀后終獲通過,卻讓科技巨頭馬斯克徹底坐不住了。這位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在社交平臺連發數條動態,拋出組建"美國黨"的驚人計劃,目標直指國會兩院2到3個參議院席位和8到10個眾議院席位。
馬斯克(資料圖)
"大而美"法案引發的震蕩遠超預期。法案包含的大規模減稅計劃讓聯邦赤字在未來十年增加3.6萬億美元,削減醫療補助預算直接影響860萬鄉村居民的醫保覆蓋。更讓馬斯克憤怒的是,法案取消了對太陽能和風能項目的稅收抵免,轉而征收新稅種,這直接打擊了他旗下清潔能源業務的發展布局。
白宮發言人試圖為法案辯護,稱其將使美國年赤字減少1.4萬億美元。但無黨派機構測算顯示,法案實際會導致政府債務在未來十年暴增36.2萬億美元。這種數據打架的局面讓兩黨議員都陷入尷尬境地,卻給了馬斯克絕佳的進攻機會。
科技富豪的憤怒并非偶然。早在6月,馬斯克就多次抨擊該法案是"瘋狂支出",預言其將摧毀數百萬就業崗位。當時他批評的重點還是電動汽車補貼取消問題,如今隨著法案細則公布,新能源和AI產業的潛在沖擊才真正浮出水面。
組建新政黨的想法并非一時興起。馬斯克在最新動態中詳細列出了操作路徑:先集中力量奪取關鍵選區的國會議席,再通過這些席位影響重大法案表決。這種"精準打擊"策略顯示出其政治野心遠超以往的口頭批評。
馬斯克(資料圖)
共和黨內部的分裂給了馬斯克可乘之機。已有兩位共和黨議員宣布不尋求連任,其中內布拉斯加州的唐·培根明確表示無法忍受黨內對特朗普政策的盲目追隨。北卡羅來納州的湯姆·蒂利斯更因反對優先立法方案直接放棄競選連任。
這些空缺席位成為馬斯克的目標清單首選。參議院2到3個搖擺席位足以左右關鍵法案表決結果,8到10個眾議院席位則能形成穩定的反對力量。更關鍵的是,這些選區大多集中在科技產業發達地區或新能源政策支持者聚集地。
但組建新政黨的道路布滿荊棘。美國政治體系中的選舉人團制度和兩黨主導的競選資金分配機制,讓第三政黨生存空間極其有限。歷史上羅斯福新政黨、改革黨等嘗試均以失敗告終,馬斯克能否打破這個魔咒仍是未知數。
軍事和安全領域的專家注意到,法案中關于人工智能監管的條款可能影響五角大樓的采購計劃。新稅種不僅針對民用太陽能項目,國防承包商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設施同樣在征稅范圍內。這可能導致美軍新能源轉型計劃成本飆升,進一步激化軍方與國會的矛盾。
馬斯克(資料圖)
社交媒體上的輿論戰已經打響。馬斯克號召支持者"用選票說話"的帖文獲得數百萬次轉發,相關話題標簽迅速登上趨勢榜。特朗普陣營則指責這是"硅谷精英的傲慢表演",強調減稅政策最終會讓普通家庭受益。
這場政治博弈的背后是深刻的社會分裂。城市科技從業者與鄉村選民的利益沖突,環保主義者與能源行業的路線之爭,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權力博弈,都在"大而美"法案的催化下集中爆發。馬斯克的出現恰逢其時,將科技資本的力量引入傳統政治戰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