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見兩個人,一個叫莊逢甘,一個叫羅時鈞,希望你們能幫我安排一下?!?/strong>
來到東北參觀的錢學森,突然向朱兆祥提出了一個這樣的要求。然而朱兆祥聽了這個要求卻一臉為難,統戰部長更是直接表示,他的這個要求很難被滿足 ……
艱難回國路
1949年新中國成立,當時正在美國的錢學森得知后,第一時間就打算回國。他想用自己一生所學報效祖國,幫助祖國強大起來。
但他的回國之路并不順利,因為美國太清楚他的重要性了。他被關押、被非法拘禁、還不斷遭受折磨。
我黨對這個歸國心切的科學家也很關注,得知他被監禁無法回國之后,我黨就針對他展開了漫長的營救。
最終在我黨的努力下,美國終于松口讓他回國。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錢學森滿懷激動。他長達五年的抗爭終于取得勝利,怎么能不高興呢?
在這五年中,他忍受著不為人知的折磨,更是差點精神崩潰。如今終于迎來了勝利,他激動地收拾好行李,在一個月后踏上了回國的輪船。
他知道,只要自己沒有踏上祖國的土地,永遠稱不上是安全。在上船之前,妻子叮囑他們的孩子,一定要保護好爸爸。
那時候,他的家人就有了覺悟,一定要讓他回國。
不過幸運的是,美軍并沒有在他上船的時候做手腳,他順利回到了國內。回國之后,他受到了熱烈的歡迎,還在廣州、上海等地參觀了一番。
之后他回到北京,受到了中央和科學院的歡迎。
他畢竟剛回國,對國內的生產建設還不了解,所以科學院決定暫時先不讓他上任,而是讓他去東北考察。
作為我國的重工業基地,東北代表了我國最高的重工業水平。只有了解了我國的工業水平,才能更好展開國防建設工作。
但東北不只有重工業基地,還有哈軍工。原本錢學森的參觀項目,是沒有哈軍工這一項的,但他突然提出來要見兩個人,這讓朱兆祥非常為難。
這兩個人分別是莊逢甘和羅時鈞,他們其實都在美國留過學,還聽錢學森上過課。
后來他們告訴錢學森自己要回去報效祖國,之后錢學森被軟禁,也就失去了這兩人的消息。他也是經過打聽,才得知他們可能是在哈爾濱。
所以這次來了哈爾濱,他就想見見這兩個學生。但他不知道的是,這兩人現在都在哈軍工,而哈軍工是個高度保密的單位。
兩位后輩
錢學森相見的這兩個人,都曾經在加州理工攻讀博士學位,他們也是在加州理工和錢學森認識的。
當時的加州理工,錢學森絕對是個風云人物。作為馮·卡門的弟子,他和老師在空氣動力學上有著很深的造詣。
他不僅是美國國防部科學咨詢團的一員,還是加州理工學院的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他獲得的榮譽,大多數人可能一輩子都觸及不到。
在美國的時候,他拿著普通教授兩倍的薪水,住著帶花園的洋房。他免受戰爭的苦惱,只需要埋頭研究自己喜歡的東西。
但他的內心卻時刻牽掛著祖國,對國內的留學生更是關懷備至。羅時鈞是1948年9月考入加州理工的,在此之前,他在明尼蘇達大學航空工程系學習。
他出國的時候,解放戰爭已經進入下一個階段,老蔣全面進攻的企圖已經破產,開始展開重點進攻。
羅時鈞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他自己對政治不感興趣,但身處亂世,政治卻和他息息相關。他最大的希望是以后能報效祖國,將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
在加州理工的時候,錢學森和他聊天的時候,也經常建議他畢業后回國工作。
莊逢甘也是錢學森的學生,他們經常去聽錢學森講課。莊逢甘來的時間更晚,但他經常和錢學森討論問題,所以也很快就和錢學森熟悉了。
從他們倆口中,錢學森得知了很多我黨的事情。當時他并非黨員,但這并不妨礙他對我黨很有好感。
不僅是羅時鈞和莊逢甘,還有很多華人學子在他的建議下選擇了回國。
莊、羅二人是在1950年回國的,之后他們還互相通訊過,錢學森知道國內很需要科學家回國建設。學生們都回去了,他這個老師自然也不能繼續留在國外了。
于是他準備回國,結果受到了阻攔,這一耽誤就是長達五年的時間。不過幸好,五年之后他終于踏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祖國大地。
但回國之后,他發現自己聯系不上兩個學生了。幾經周折才得知兩人是來了哈爾濱,所以才提出了見一見二人的想法。
初見陳賡
但錢學森并不知道,兩人在哈軍工任教。而當時的哈軍工,只允許省、部級以上的人員參觀,他是沒有參觀資格的。
但他的身份很重要,朱兆祥也是明白的。所以在他提出這個要求之后,朱兆祥就給統戰部打電話,申請讓錢學森破例一次。
統戰部自然不能隨便答應,于是他們將這件事上報給了陳賡。
陳賡得知這件事后,馬上找到了彭老總。陳賡說,軍事學院有很多專家教授,也有很多教學儀器和設備,最好還是請錢學森去參觀,再聽聽他對我國研究火箭的意見。
彭老總對陳賡的這個提議很重視,于是專門和毛主席、周總理商量了,得到了兩位的支持。他轉告陳賡,中央同意讓錢學森去哈軍工參觀。
陳賡對此非常重視,他親自給朱兆祥打電話,讓他將第二天的參觀安排到哈軍工。同時在第二天的早上,他專門坐飛機去了哈軍工。
等錢學森到的時候,就看到了在外面等著自己的陳賡,錢學森對此欣喜若狂。他沒想到,陳賡大將居然親自來迎接自己。
在后續的參觀中,陳賡也像個導游一樣,盡職盡責地給他解說。經過一番參觀,他對哈軍工了解得差不多了。
在陳賡的安排下,他也見到了自己想見的莊逢甘和羅時鈞。當時兩人都在哈軍工任教,還擁有了自己的實驗室。
兩人對于老師能過來也非常高興,回國之后,他們總感覺自己當時學得還是不夠多,所以才會有很多地方都想不明白。
如今錢學森回國,他們迫切希望自己能和昔日的老師成為同事。但在哈軍工當老師,對錢學森來說有點大材小用了。
在參觀完哈軍工之后的飯局上,陳賡問了錢學森一個問題,我國到底能不能造得出導彈。而對方給了他一個堅定的回答:“能?!?/strong>
一句“中國人不比任何人差”,讓陳賡瞬間信心大增。錢學森的這句話,不僅是讓陳賡信心大增,更是讓軍中的高層們激動不已。
但最開始的時候,錢學森回國并沒有搞導彈的想法,當時中央給他的任命是力學研究所的所長。而陳賡的這個問題,讓他走上了國防建設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