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山人民坊城市更新項目投入試運行,這片承載著泰山一村、二村、三村共三個居委會、3534戶家庭、近萬名常住人口的老社區,正經歷著“由內而外”的蛻變。
清晨,泰山一村的陳阿姨踱出家門,沿著新鋪設的步道慢行至適老花園。在這里,鄰居們晨練、交談,悠閑的節奏中流動著久違的社區溫情。
破墻通“脈” 老社區煥新顏
“泰山人民坊”位于普陀區宜川路街道泰山片區(東至滬太路,西至驪山路,北至華陰路)。這片始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售后公房區域,長期面臨多重困境:一道圍墻將區域一分為三,導致空間割裂;人口密度大、配套設施老舊;空間局促且老齡化加劇。這些因素疊加,使得社區服務難以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為突破這“人”字形圍墻造成的物理壁壘,更新工程通過“破墻+分流”,精準打開三處關鍵圍墻,增設三處次入口,串聯起各個新建的核心服務點。
如今的“泰山人民坊”巧妙借勢天然的“人”字形道路骨架,延展出“共怡、共商、共享、共治”四大主題空間,被圍墻分割的封閉小區,由此蝶變為開放的活力街區。
居民們驚喜地發現,曾經的邊角車棚和弄堂轉角,通過拆除違建、騰退邊角地,竟悄然孕育出共享花園與便民驛站,總計8405平方米的戶外休閑空間豁然開朗。而處于“人”字形道路交叉點的核心位置,原先是公共浴室和零星早餐鋪的區域,如今則變身為通透、明亮的“泰山人民坊”主體建筑。這座720平方米的社區共享會客廳集納了黨群服務站、紅色議事廳、社區圖書館、多功能活動區等,成為全齡友好的活力磁場。
這些改變并非憑空而降——街道通過社代會、“兩代表一委員”下社區、居民議事廳等多種渠道,發放意見征詢單,廣泛收集民意,讓3200余戶家庭參與協商。最終,58項優先級提案被逐一落實:從修復57扇老舊門窗、美化12處生活露臺,到解決圍墻滲水問題。改造帶來的便利與安全感的提升也是實實在在的。過去跑一趟社區服務中心需要10分鐘,如今只需3-5分鐘便能輕松抵達,居民步行至核心服務設施的時間大幅縮短,公共區域還實現了人車分流,老人孩子的出行安全也有了保障。
科技賦能 “智”理新生
這片有著近50年歷史的老社區,在更新中執著地留下了昔日的溫度。280米長的紅磚立面延續著“三順一丁”的傳統砌法,局部嵌入老式花磚紋樣;在窗戶、圍墻上則運用海棠磚、仿石磚,海派符號在這里隨處可見。
在保留這份煙火氣的同時,社區的商業活力也被重新激發。空間布局優化后,89家商戶入駐于此,時尚茶飲、面包店等網紅商鋪與社區食堂并肩而立。升級背后還蘊含著精細的共治理念,社區食堂增設長者餐桌,為60歲以上老人提供折扣;獨居老人還能享受商戶免費送貨、送餐與代配藥服務,讓關懷落到實處。
在生態科技的賦能下,老社區還實現了“逆生長”。光伏裝置與雨水收集系統默默運作,為社區提供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智慧路燈和智能門禁系統,在降低能耗的同時也守護著居民的安全感;智慧停車系統不僅新增停車位,還通過“潮汐停車”緩解了小區和學校共有的停車難題;智慧垃圾回收站,通過積分兌換激勵居民參與。
傍晚時分,陳阿姨從社區圖書館走出,路燈漸次亮起,轉角處,社區食堂飄出飯菜香氣,放學歸來的孩子們在垂直綠墻邊嬉戲。改造更新工程精準回應著居民的細微關切,物理阻隔消融,社區“毛細血管”得以暢通,多元服務功能逐步向周邊居民開放。此時此刻,家門前的幸福,看得見也摸得著,在泰山人民坊這片煥新的土地上,新生活的煙火氣正熱騰騰地升起。
原標題:《家門口的幸福可觸可感,泰山人民坊老社區“煥”新顏》
欄目編輯:顧瑩穎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解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