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個在電動兩輪車圈子里炸裂的新聞,徹底震動了整個行業:九號公司(SH:689009)市值突破400億元,歷史性超越了曾經的“行業一哥”雅迪控股(HK:01585)!
雅迪、愛瑪們拼了幾十年,門店遍地、渠道封鎖、市場固若金湯,為何卻被九號悄悄“偷了家”?
這不是簡單的企業故事,而是一場關乎整個電動兩輪車產業未來的權力洗牌。
中國電動兩輪車:一個被高估的“千億神話”
電動兩輪車,在全球范圍內,其實是一個幾乎屬于“中國特產”的產業。
每年6000萬輛的銷量中,中國市場就占去了80%,全球幾乎沒有其他市場能與之匹敵。總規模超過1000億元,4億輛保有量,背后不僅是代步工具,更支撐著中國外賣、即時零售、社區團購等巨型產業鏈。
它為什么只在中國能成?原因很簡單:早期限摩政策,摩托車退出主流市場。私家車普及門檻高,中低收入群體沒得選。城鎮化加速、道路條件改善,讓電動兩輪車成為性價比最高的出行工具。
用最直白的話說——電動兩輪車,是城市化進程的“過渡產物”,解決的是中國特有的中產未普及、下沉市場出行難的問題。
各公司近年收入同比增速 圖片來源:方正證券研報
看財務數據,這個行業很亮眼。雅迪、愛瑪這樣的頭部企業,ROE常年20%以上;新日、綠源等二線品牌,也有10%左右;現款現貨交易,幾乎不壓庫存、不欠賬。簡直是“現金奶牛”。
但,這份好看的財務報表背后,其實是高度內卷、靠政策推波助瀾、無法自主漲價的虛胖產業。
你敢信嗎?雅迪的平均售價,10年幾乎沒漲,一直在1500元左右,漲不動也降不了,因為消費主力就是追求低價的大眾群體。
外表光鮮、實則低維競爭,這正是電動兩輪車行業的真實寫照。
行業宿命:為何電動兩輪車走不出“內卷怪圈”?
接下來,我們從核心邏輯出發,拆解一下這個行業為何“貌似風光、實則虛弱”。電動兩輪車表面是消費品,但它本質上是極度價格敏感型市場。
無論技術怎么革新、款式多么好看、功能如何強大,消費者第一反應永遠是“多少錢?”這就導致,即便企業在智能化、續航、安全等方面不斷投入,最后也只能讓利給用戶,利潤空間永遠被壓榨。
比如這幾年各家企業紛紛搞長續航、智能控制、主動安全,但毛利率卻依然壓在15%上下動彈不得。
別看電動兩輪車數量龐大,其實整條產業鏈核心技術掌控力極低。最關鍵的電池、電機,全靠外部供應商:電池靠天能、超威;電機靠金宇星、八方電機等;自研的電控部分價值有限,拉不開技術差距。
換句話說,頭部品牌本質上是“組裝商”,賺的是渠道差價和規模紅利,幾乎無法通過技術拉開競爭差距。
很多消費者甚至會“裸車買車+自己挑電池”,足見品牌的無力感。
沒有技術壁壘,沒有溢價能力,電動兩輪車最終只能走一條老路:規模戰爭。所有玩家的核心打法都一樣:大擴產能,把對手逼死;瘋狂開店,占領渠道高地。
雅迪、愛瑪、臺鈴、新日四大巨頭,產能合計超過6000萬輛,已經遠遠超過全球需求,門店數更是像奶茶店一樣密布街頭。
然而,門店密度高了,單店盈利自然滑坡:雅迪、愛瑪門店年銷售額跌破100萬元;單店年利潤不到10萬元,利潤空間極其有限。
說到底,這個行業的內核就是“線下拼命卷”,高ROE只是“偽象”,背后其實是瘋狂擴張+高壓競爭。
九號的逆襲:為何新玩家能“偷家”老大?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九號能在這樣一個殘酷江湖中殺出重圍,完成對雅迪的“偷家”?
這里,其實有三個關鍵因素。
1、切入年輕人市場,打法徹底不同
九號的打法,和老品牌完全不同。傳統品牌靠下沉市場、渠道拓展、價格戰,九號一上來就瞄準“年輕人高端市場”,直接對標4000元以上的細分人群。
個性化外觀,主打設計感;智能化功能,主打科技屬性;定價高但賣得動,因為用戶愿意為“智能+設計”買單。九號把電動兩輪車當“潮玩”,而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避開了價格內卷的紅海。
2、企業文化、管理思維更互聯網化
九號的崛起,背后還有管理思維的不同。取消“總”字文化,內部極度扁平;開設高管Open Day,員工能直通高層;深度綁定電競、潮玩、游戲圈,年輕人認同感爆棚。這些打法,在傳統車企是無法想象的。
結果就是,九號35歲以下用戶占比高達66%,牢牢鎖死了年輕消費群體。
3、智能化技術雖有限,但打出了時間差紅利
九號的技術,其實并非不可復制,但它利用技術時間差,率先布局:自研RideyLong+RideyPOWER續航與電控系統;首推非接觸解鎖、安全輔助系統;自主掌控智能化體驗細節,提升用戶粘性。
短期內,其他品牌一時難以追趕,這給九號帶來了紅利期。
據數據,九號的門店單產已經接近雅迪,利潤率更是行業第一,未來三年內,大概率會繼續高速增長。
未來預警:九號會不會重蹈雅迪覆轍?
雖然九號暫時風頭無兩,但問題也開始浮現:門店數量激增,2024年已超7300家;單店銷量趨于飽和,同店增長放緩;計劃繼續鋪店至1萬家,開始走傳統品牌老路。
換言之,九號也開始走“開店擴產能”的老套路,和老玩家們的路徑差異正在縮小。
更現實的問題是,電動兩輪車的本質宿命——低技術壁壘+內卷產業結構——九號也無法擺脫。
智能化優勢再強,終究只是短暫領先。其他品牌復制功能的速度,會比你想象的快很多。
當下的九號,其實已經站在“蜜月期”末尾,再過兩年,可能也會被拖入同樣的競爭泥潭。在這個行業,沒有永遠的王者,只有暫時的贏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