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藍、水碧、草綠的呼和浩特。
盛夏時節,漫步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青山含黛、綠蔭蔽城,城在綠中、人在景中。人們游走其間,移步換景,盡享綠色生態帶來的舒心愉悅。
美景背后,是回民區寫好綠色文章、擘畫生態文明圖景的錦繡答卷。
綠色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回民區堅決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部署,始終把抓好地區生態建設作為頭等大事,創新打造“政府主導,部門負責,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的環境治理新模式,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綠色發展,成為回民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之路上鮮明的底色。
提升綠色品質 打造美好家園
“這幾年回民區的環境越來越好了,空氣很清新,每天早上我都要到慶凱橋岸邊走一走,鍛煉一下身體。”6月14日,在慶凱橋人行步道上散步的市民王俊霞說。
作為地地道道的回民區人,每天在慶凱橋邊散步,已然成為她生活中的一大樂事。
2024年,回民區秉持有機更新和微改造的城市更新理念,對濱河路片區進行了綜合改造。
改造后的慶凱橋兩側是精美的涂鴉墻,跨河而建的彩虹橋與其相呼應。如今,這里已經成為首府網紅打卡地。
為增強吸引力和發展軟實力,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回民區全力實施集休閑、健身、休憩為一體的綜合性街頭綠地、游園、公園建設工程,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良好的生態環境,不斷提升幸福感。
實施110國道綠化、霍寨溝礦坑生態治理等大青山前坡生態建設工程(回民區段)項目;落實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啟動實施大青山前坡污水管廊建設工程;系統推進總長度12公里的烏素圖河綜合改造;完成森林精準提升、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工程;“林長制”推深做實,“河長制”落實做細;燃煤散燒綜合治理、VOC污染防治常抓不懈。“三北”六期工程后續管護補播、“兩河一庫”生態環境治理工程持續推進……
一系列舉措和生動實踐,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豐碩成果,見證了回民區委、區政府“追藍逐綠”的努力。
擴大生態優勢 推動區域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為發展提供綠色支撐,結出“美麗經濟”碩果。
大杏采摘、賣農副產品、開農家樂……這幾年,東烏素圖村村民馬曉杰切身感受到了生態建設帶來的“紅利”。
“我之前一直和妻子在外地打工,隨著村子里的生態越來越好,游客也多了起來。我和妻子回到了村里,在自家果園開辦‘生態游’,大杏、園子里種植的蔬菜賣得都很好,依靠鄉村旅游,在家門口就實現了增收致富,如今的日子別提多幸福啦。”馬曉杰說。
回民區聚焦“產、城、人”融合發展,積極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將生態文明的理念貫穿高質量發展的各個方面,把生態優勢變成最具發展潛力和后勁的經濟優勢。
回民區依托大青山146平方公里生態綠帶、豐富的林下經濟業態和“杏塢番紅”歷史文化的人文優勢,突出烏素圖“杏福樹下”大杏品牌效應,高標準規劃建設大青山前坡萬畝杏林基地。以萬畝杏園綜合體為核心,先后引進種植美早大櫻桃、美國紅番桃、和田玉棗、早酥紅梨、大果海紅等果樹新品種;探索種植100畝桑葚,升級打造特色項目——樂谷豐綜合性農業觀光產業園;規劃由東至西12公里的“生態旅游帶”,逐步形成以點帶面農文旅融合發展格局。
同時,回民區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延伸林業產業鏈,帶動林藥、林雞、林果等林下種植、養殖產業快速發展。
圍繞發展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回民區大力發展清潔生產、節能環保、清潔能源、文化旅游、通道物流、觀光農業等生態產業,把發展低碳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各行業的低碳技術推廣和應用,引進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產業鏈長、關聯度強、輻射效應大的環境友好型項目,集中精力建設高端、清潔、安全、低碳的現代綠色產業體系。
回民區建成占地2300平方米的“回空間”創意展示中心,成為首府文化新名片;精心規劃由東至西12公里的“生態旅游帶”,逐步形成以點帶面農文旅融合發展格局;大青山野生動物園、烏素圖杏花谷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
2024年,回民區累計接待游客48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約7036萬元。
在回民區,“綠水青山”正加速轉化為“金山銀山”,生態“含綠量”與發展“含金量”同頻共振,譜寫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記者 鄭學良 通訊員 張伯君 李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