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橋鎮的社區小巷里,活躍著這樣一支特殊的“法律明白人”隊伍——他們有的曾是法院審判席上明斷是非的庭長、有的是政法條線的優秀干部,他們懷揣著《民法典》走街串巷,用數十年的法律經驗和為民服務的初心為街坊鄰里化解矛盾,成為基層社會治理中一抹溫暖的“銀發風景線”。
從“專業法庭”到“百姓客廳”,
“老娘舅”巧解千千結
“張阿姨,樓上漏水不是存心的,維修費分攤我們可以幫你們算明白!”在明珠花苑社區調解室內,退休庭長同時也是“法律明白人”隊伍一員的黃永蘭正用《民法典》條文為兩戶居民理清責任,雙方從各執一詞到握手言和,僅僅只花了半小時。“有些調解方法都是我在法院辦案時摸索出來的,現在用來調解民間糾紛,效果出奇好。”黃永蘭說。
2019年,城橋鎮深入挖掘轄區內精于法律知識、調解經驗豐富、熟悉社情民意的老干部、老黨員,遴選出22名以公檢法司等政法部門為主的退休干部,組建“法律明白人”工作室,為基層多元解紛提供強大智力支撐。結合轄區矛盾糾紛的特點,“法律明白人”工作室兩人一組,分別結對4-5個村居,形成11個“微網格”,分片包干、組團作戰。
這支平均年齡接近70歲的隊伍有著其獨特的優勢:區人民法院原少年庭庭長黃永蘭擅長用專業法律知識化解家庭矛盾;曾任區建設管理委黨委書記的周美麗善于以居民的角度化解鄰里矛盾;有著多年政法經驗的黃炳生則通過源頭控制處理矛盾糾紛......“我們熟悉法律程序,更懂人情世故。”黃炳生笑著展示他的“調解百寶箱”,里面裝著法律手冊、筆記本、案例匯編等。
在城橋鎮各村居委的公示欄內,張貼著“法律明白人”工作室成員的姓名、聯系電話等信息,讓群眾隨時找得到人、說得上話、辦得了事。7年以來,工作室已成功調解各類糾紛300余起,調解成功率高達90%以上。
柔性調解、修復情感,
喚醒親情
基層調解不僅需要法律智慧,更需要人文關懷。在城橋鎮某小區九旬老人的贍養爭議中,老人的兩個兒子因4.5萬元錢款爭議爆發激烈沖突,九旬老母親整日以淚洗面。
調解團隊48小時內啟動“快速響應機制”,城橋鎮“法律明白人”化身“情感修復師”,通過“隔離訪談核證據、當面澄清破謠言、情感喚醒續親情”三步走策略,迅速鎖定事實——銀行流水和老人證言,最終證實,所謂“侵占贍養費”實為誤會。
調解現場,團隊并未機械宣讀法律法規,而是拿出兄弟倆“兒時合影”和“陪護記錄”,喚醒血脈親情。最終雙方簽署《諒解備忘錄》而非冷冰冰的調解書,既化解了矛盾,又保全了兄長的顏面。當兄弟倆一左一右攙扶母親走出調解室時,老人眼角的笑意成為這場糾紛最溫暖的注腳。
銀發力量薪火傳,
筑牢鄉村振興“法治基”
“請大家安靜,下面宣讀法庭紀律......”隨著“審判長”敲響法槌,一起以因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引起的搶劫案件改編的模擬法庭正式開始。“庭審”現場,12名學生代表沉浸式融入審判員、公訴人、辯護人、被告人、書記員等角色,模擬法庭嚴格按照真實庭審程序進行,高度還原了法庭調查、法庭辯護、被告人最后陳述等各個環節。在城橋鎮司法所工作人員、“法律明白人”團隊的指導下,同學們感受到了莊重威嚴的法律氛圍。“前輩們教會我們,法律條文是鋼,但運用法律的手可以是暖的。”參與活動的學生小顧感慨道。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城橋鎮注重發揮“法律明白人”的紐帶作用,開設“法律職業初體驗”法治社團,組織青少年學生開展模擬法庭、觀摩法治電影等課程,通過“一帶十、十帶百”的輻射效應,引導群眾參與基層治理。
從田間地頭到社區廣場,從矛盾調解室到普法大集市,城橋鎮的“法律明白人”們用腳步丈量民情,用法律守護安寧。他們既是基層法治建設的“神經末梢”,更是鄉村振興的“法治脊梁”。
“基層調解不是簡單‘和稀泥’。”“法律明白人”黃炳生說,“要在法理框架內找到情感共鳴點,讓法治精神與人間溫情同頻共振。”隨著這支隊伍的不斷壯大和能力的提升,將發動更多年輕力量加入社區治理,讓法治之光在城橋鎮的街巷阡陌間愈發溫暖明亮。
記者:楊祎晨
編輯:顧佳麗
責編:朱競華、柯海昕
,贏公園年卡
給我點贊和推薦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