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WTT美國大滿貫賽激戰正酣,國乒主力在第一輪就遭到了外協會運動員的突破,世界冠軍梁靖崑(世界排名第5)苦戰5局后2-3惜敗,最終被法國選手巴德(世界排名85位)逆轉,那么他為何會輸掉比賽呢?
首先,本場比賽梁靖崑的吃發球問題比較嚴重,這點貫穿全局。
眾所周知,乒乓球是一項非常精細的運動,其中發接發是其他技術實力得以施展的“起點”,過去中國隊就是憑借這個環節的優勢而不斷壓制身體素質占優的歐美運動員。近年來隨著器材與技術的革新,發接發在乒乓球比賽中的作用確實有所下降,但并不意味著它就不重要了。
比如這次比賽梁靖崑就在前三板明顯下風,對巴德的發球旋轉與落點屢屢誤判,結果給了對方很多贏球的機會,而如果無法在前三板站穩腳跟,那么梁靖崑后幾板的相持優勢就會蕩然無存,這也是導致其不斷陷入被動的頭號原因。
其次,梁靖崑戰術執行并不堅決,未能充分做到揚長避短。
梁靖崑是一位以相持能力強著稱的運動員,相對更喜歡通過高質量弧圈球確立優勢,所以理應在比賽中多形成長球對抗的局面。尤其在前三板被巴德限制的情況下,梁靖崑更應該堅定執行以上戰術,化繁為簡、主動搓長或擰拉與對方進行對拉對攻。
然而本次比賽梁靖崑在接發球受挫后的出手堅定性大幅度下降,沒有太多戰術思路就出手,結果失誤連連,而越失誤他koi越保守,越保守就越被動,最終被對方拖入決勝局并崩盤:越是在陷入被動的情況下,越需要清晰的思路以保證勝利,此戰不可謂不教訓深刻。
最后,球桌等客觀因素也可能影響梁靖崑,讓他的發揮不如已經連打3場的巴德穩定。
本站比賽開打前,梁靖崑參加的最后一場國際賽事還是5月的多哈世乒賽,而最后一場正式比賽則是6月的乒超聯賽,隨后20余天沒有實戰;由于排名較高的緣故,梁靖崑也沒有出現在WTT美國大滿貫賽前3天的資格賽中。
反觀巴德已經參加了第一階段的戰斗并且連贏3場,基本熟悉了當地的比賽環境和器材、尤其是讓許多運動員感到不適應的球臺,所以發揮明顯比梁靖崑更穩定,這可能也是他能爆冷贏球的原因,同時也能讓大家看到賽前練球和實戰的差異。
作為一位今年將滿29歲的運動員,梁靖崑已經可以劃入國乒男隊的老將行列,身體狀態肯定大不如年輕時候的自己,今年又連續在多哈世乒賽、WTT美國大滿貫賽上輸外戰,如果再不恢復狀態的話教練組留給他的上升空間就不多了,期待他下次比賽的表現能更加出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