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書博主 “抒情的森林” 在社交平臺發(fā)布的多條 “文本對比” 圖引發(fā)廣泛關注,這些對比直指包括蔣方舟在內的多位作家的創(chuàng)作與他人作品有“異曲同工”之處。
幾萬字的小說里有幾十字雷同算抄襲嗎?對此,文學評論家張定浩表示:“文學就是從字句開始的” 。
相關話題持續(xù)發(fā)酵之下,一些作家也作出了不同的反應。作家孫頻公開表示,早年因為“太熱愛福樓拜”,“創(chuàng)作時,會不小心把一些喜愛的句子帶入自己小說”?!笆闱榈纳帧眲t稱,蔣方舟通過私信與他溝通,稱相關作品為早期不成熟作品,表示“理解和虛心接受”。兒童文學作家伍劍則回應認為“抒情的森林”通過AI查重方式對比,鑒別方式站不住腳。作家丁顏在朋友圈承認“句子查重一致”,但反駁,“如果一致就一定是抄襲,那對大地上所有相似的解讀都是在互相抄襲”。
更多被“對比”的作家保持了沉默。
“抒情的森林”發(fā)布的“文本對比”。
“抒情的森林”比對的文本,大多為十幾字至幾十字的句子或段落,甚至是幾個特別的詞語組合。在一部數十萬字的小說中,這些雷同文字的體量看起來占比并不大。那么,這種程度的“異曲同工”到底是“借鑒”還是“抄襲”,抑或只是“相似的解讀”?
“我覺得基本上都可以說是。”《上海文化》副主編、文學評論家張定浩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
他進一步指出,一開始,有作家解釋,自己只是對某個作家的作品太熟悉了,在創(chuàng)作中不自覺地有所借鑒,“如果只是這樣,是可以接受的。不少作家的作品有時候也很像張愛玲,這是整體的語感。”
“但你會慢慢發(fā)現,這些作家不只對一個作家熟悉,不只借鑒一個作家,而是大范圍地模仿摘抄,這明顯是有意識的做法?!?張定浩認為,并不能因為相似之處少,或是在作品中所占比例小,就淡化這種行為的嚴重性,“文學就是從字句開始的,而這些句子明顯是刻意對照他人文本寫的。對于文學寫作者,這是最不該有的情況。真正受一個作家影響,影響的是作品的整體風格,是作品的語感,而非三四個句子的排列組合完全一致。”
張定浩曾擔任過文學排行榜評委,甚至經手過被“抒情的森林”點名對比的文章——丁顏的《有糧之家》,他承認自己當時也并未看出該文有詞句抄襲張愛玲,“這些模仿完全是在字句層面,又不是名句,完全是日常對話、動作行為描寫這些細節(jié),真的很難分辨,是一種很難發(fā)現的、有意識的模仿?!?/p>
抒情的森林認為丁顏的作品與張愛玲部分作品“異曲同工”。
對此,一些文學雜志亦開始提出解決措施?!痘ǔ恰肪托家院髮⑹褂貌橹剀浖o助內容把關。面對海量文本和隱蔽借鑒,這不失為一種無奈但有效的方式。
"現在大家有些太著急了,急著發(fā)現新人、急著出成果。有的人寫作也并非出于熱愛,而是覺得寫作這碗飯容易吃,把寫作當成一個通往名利場的捷徑,在創(chuàng)作上怎么方便怎么來。" 張定浩認為,幾方面原因綜合,造成現在的結果,但文學界的“抄襲”和“反抄襲”始終存在,即使大環(huán)境有所變化,堅持原創(chuàng)也應該是身為寫作者始終不變的底線。
隨著相關話題的持續(xù)升溫,文學界各方亦陸續(xù)作出回應。6月25日,《文藝報》就發(fā)表了評論《文學創(chuàng)作要“修辭立其誠”》,指出“文學的原創(chuàng)性是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月2日,老牌文學雜志《收獲》公開直接回應“抒情的森林”,稱編輯部持續(xù)關注他的筆記,“呼吁更純凈的原創(chuàng)”。7月4日,《人民文學》舉行讀者懇談會,提出要“尊重原創(chuàng),推重新人,珍重讀者”。
《收獲》回應,呼吁“更純凈的原創(chuà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