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由AI生成
- 本期故事關鍵詞:喬治·吉辛-
因為吉辛一直在思考,所以他一直在變化。他最大的魅力正是這一點。
“你知道嗎?在倫敦,有人走街串巷地賣石蠟油。”這句話來自喬治·吉辛,寫于 1880年,它召喚出了一個世界:霧氣蒙蒙,四輪馬車,邋遢的女房東,落魄的文人,苦難的家庭,昏暗的后街,寒磣的黃色教堂。在所有這些悲慘圖景之外,我們還看到了樹木蔥蘢的高地,帕特農神廟的柱子和羅馬的山丘。吉辛算不上完美的小說家,在他筆下,我們常常能透過小說中人物的生活看到作者本人的影子。我們會跟這樣的作家建立起一種個人而非藝術層面的關系。要了解此類作家,閱讀他們的作品就可以了。當我們捧讀吉辛的信件,會認為這些文字也有個性,但是少了一點耀眼的靈慧和才華,就仿佛是在填充一個從 《民眾》《新寒士街》 和 《地獄世界》就開始勾勒的圖畫。
不過,還是有許多空白尚未填充,不少暗角有待照亮。許多信息一定被隱藏起來了,許多事實必然被遺漏了。吉辛家里很窮,父親在孩子們尚未長大的時候就去世了。家里孩子很多,能學點什么就學點什么。喬治的姐姐說,喬治很愛學習,因為擔心錯過上課,有時候嘴里含著尖銳的鯡魚骨頭就沖出去了。他從一本叫《正是如此》的小書里,抄錄下丁鯛、鰨魚、鯉魚驚人的產卵數量,“因為我認為這件事非常值得關注”。姐姐記得他對智慧的“無限崇拜”,也記得這個個頭高挑、前額高凸又白皙、眼睛近視的男孩多么耐心地坐在她旁邊,幫她學習拉丁語,“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講解,沒有一點不耐煩的感覺”。
或許是因為他崇尚事實,所以才在主觀感受方面毫無天分 (他的作品詞匯匱乏,又缺乏修辭)。對他來說,成為作家是個快樂的選擇嗎?這一點是存疑的。整個世界,連帶著歷史和文化,邀他將這一切納入腦海。他很熱心,也很聰明,可是,他必須坐在租來的房屋里創作這樣的小說:“在我們文明的新階段出現曙光時,熱切的年輕人努力取得進步。”
不過,小說藝術海納百川,1880年的時候,這門藝術準備好迎接希望成為“先進的激進黨喉舌”的作家,他決心將窮人的處境、隱蔽的社會不公統統寫進小說。小說藝術同意將這樣的作品納入其中,不過這些小說是否有人讀,則讓人懷疑。史密斯·埃爾德出版公司的審稿人言簡意賅地總結了這些作品的處境:吉辛的小說“太苦了,普通的小說讀者消受不起,穆迪先生的圖書館的訂閱者們永遠不會對他描寫的場景感興趣”。所以,吃著小扁豆,聽著伊斯靈頓街頭叫賣石蠟油的吆喝聲,吉辛自費出版了圖書。就在那個時候,他養成了每天早上 5 點起床的習慣,因為他要穿越半個倫敦城,趕在早餐前為 M 先生做輔導。不過很多時候 M 先生都會捎信來,說自己有事。就這樣,《新寒士街》中讓人沮喪的生活又可以多寫一頁了。我們面對著一個早已深耕的文學話題。作家 5 點起床,早餐吃了小扁豆,步行穿過倫敦,到達 M先生的住宅。他發現 M先生還沒下床,所以他挺身而出,要為生活代言:丑陋即真實,真實即丑陋,這就是我們知道并且需要知道的事情。不過,有跡象表明,小說討厭如此這般待遇。作者通過對自身痛苦的鮮活自覺,鐐銬桎梏四肢的切身體會,來增強自己對于生活的感受,就像狄更斯一樣,從陰郁的童年環境中,塑造出米考伯和甘普夫人這樣光彩照人的形象。這樣的做法固然令人欽佩,可是借著個人的痛苦來喚起讀者的同情和好奇,結果是災難性的。想象力在能推及眾人的時候才是最自由的,若它只能通過聚焦于個例來惹人同情的話,就會變得非常瑣碎且私人,失去了它本身具有的輕盈和力量。
不過與此同時,將作者和他的主人公混為一談,由此產生的同理心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激情,會讓圖書獲得巨大的成功。它會賦予藝術價值不高的東西一種更大的優勢。我們會對自己說,比芬和里爾登剛用完晚餐,吃的是面包、黃油和沙丁魚,那么吉辛也是。比芬的外套被典當了,吉辛也是。里爾登周日沒法寫作,吉辛當然也是。我們忘記了究竟是不是里爾登愛貓,吉辛喜歡管風琴。當然,里爾登和吉辛都在二手書攤買了吉本的書,然后穿越蒙蒙的霧氣,將它們帶回家。我們繼續在字里行間琢磨書中人物和作者的相似性,每次成功捕捉后,心頭都會躍起一絲細微的滿足感,仿佛閱讀小說就是一場游戲,我們的闖關任務在于從中找到作者隱藏的面容。
本圖由AI生成
因此,我們對吉辛的了解,恰如我們對哈代、喬治·艾略特的不了解。
偉大的小說家們游刃有余地在筆下的各個人物之間穿越,賦予他們跟我們相同的特質。然而吉辛保持獨立,以自我為中心。他是一束銳利的光芒,周遭氤氳著蒸汽和幻影。但是這束光自有一種獨特的穿透力。縱然視野狹隘、感受力薄弱,吉辛也是一位罕見的作家,他相信心靈的力量,他讓大家開始思考。因此,他筆下的人物跟大多數小說中的人物不同。可怕的激情不是故事的主角,勢利的社交活動也不存在,對金錢的渴望似乎只是為了買得起面包和黃油,愛情退居其次。不過大腦在運轉,這一點足以帶給我們一種自由的感覺。因為思考就意味著變復雜,溢出界限,不再是一個“角色”,意味著將個人的生活融入政治的、藝術的和思想的生活,意味著關系的建立部分是基于這些東西,而不僅僅基于性欲。這樣的寫法讓生活中非個人的一面得到了應有的展現。“為什么人們不去書寫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東西?”吉辛借著書中的人物發出質問,這聲出人意料的呼喊使得小說那可怕的負擔從肩膀抖落。盡管,愛情很重要,社交也很令人著迷,可是除了墜入愛河,跟公爵一起用餐,我們能不能聊一點別的東西?在吉辛這里,我們能看到達爾文生活的側影,我們看到科學在發展,看到人們讀書、看畫,看到曾經有一個叫希臘的地方。正是因為這些,他的書才如此難讀,他的書才難以吸引“穆迪先生的圖書館的訂閱者們”。他的書之所以如此冷峻,是因為那些承受著最多痛苦的人能從理性的角度看待他們的痛苦。感覺消失之后,理性的思考依然存在。他們的不幸代表著,超越個人不幸的更持久的辛勞已然成為人生觀的一部分。因此,當我們讀完吉辛的一本小說,我們記住的不是某個人物,也不是某次事件,而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對于生活的解讀。
因為吉辛一直在思考,所以他一直在變化。他最大的魅力正是這一點。作為一個年輕人,他曾以為自己寫書是為了向我們展現“我們整個社會體系下隱藏的不公”。之后,他的想法變了,既不是因為這個任務無法完成,也不是因為他喜新厭舊,而是他開始認為,正如他最終所相信的那樣,“我們所知道的唯一具有絕對價值的就是藝術的完美……藝術家的作品……是世界健康的源泉”。因此,倘若一個人希望讓世界變得更好,他反而要從世界中抽離出去,獨自字斟句酌地修改作品,直至完美。吉辛認為,寫作是最難的事情。也許,直到生命的盡頭,他才能“寫出一頁句法得體,內容和諧的文字”。有些時候,他非常出色地做到了這一點。比如,他這樣描寫倫敦東區的一塊墓地:
在東區這可怕的荒蠻之地,在墳冢之間踟躕,就仿佛與赤裸又盲目的死亡攜手并肩。在命運可鄙的冰冷負擔下,精神一敗涂地。躺在這里的人們生來受苦,在嘗盡了苦難的折磨后,只能放棄無用的呼吸,湮沒無聞。他們沒有什么白晝,前后都是暗夜,只有冬日短暫的暮光。他們沒有熱烈的追求,也不會被人銘記。他們的孩子疲憊不堪,慣于遺忘。在茫茫人群中,他們是面目模糊、辛勞一生只為謀生的個體。每個人的名字,父親,母親,孩子,只是一聲無法出聲的哭喊,乞求著命運吝惜的溫暖和愛意。冷風在狹窄的住所上哀號。廣大的世界吞噬著他們的辛勞,奪走他們的生命,就像沙質的土壤,雨水落下就貪婪吸噬。
在吉辛的小說中,類似的描述一次又一次地跳脫出來,就像堅固有形的石板橫亙在凌亂的雜物中。
其實,吉辛從未停止自我成長。貝克街的火車在他窗下噴出嘶嘶的蒸汽,樓下的房客吵得天翻地覆,女房東粗魯至極,雜貨店拒絕送糖過來,所以他不得不去店里自提,霧氣弄傷了他的喉嚨,他得了感冒,三周沒法跟人說話,但是他筆耕不輟,寫下一頁又一頁文字,經歷了一個又一個家庭災難——生活單調又沉悶,日復一日,對此他只能責備自己太軟弱,畢竟帕特農神廟的柱子、羅馬的山丘依然聳立在倫敦的晨霧和尤斯頓路的炸魚店之上。他打算去希臘和羅馬觀光。他真的去了雅典,看到了羅馬,死前在西西里研讀修昔底德的書。在他周遭,生活一直變動。他對生活的解讀也不斷更迭。也許骯臟的現實,晨霧,還有石蠟油,醉酒的女房東,并不是唯一的現實,丑陋也不是唯一的現實。世界上存在著一種美。過去的文化和文明一起鑄就了現在。無論如何,他之后的作品是關于托提拉時代的羅馬,而不是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伊斯靈頓。經過一直以來的思考,他到達了“必須區分兩種智力形式”的境界,認為一個人不能只崇拜理智。
不過,他沒來得及在思想地圖上標記下這些思考。就像曾經與自己筆下的人物共享過很多經歷,這次,他也像埃德溫·里爾登一樣與世長辭了。去世時,他給朋友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耐心,耐心。”吉辛,一個不完美的小說家,一個教養良好的人。
(董靈素 譯)
本文節選自|《伍爾夫讀書隨筆》
作者|弗吉尼亞·伍爾夫 著,董靈素 等譯
About us
我們是有故事的人|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官方故事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