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千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中軸如脊,合院如鱗,中國國都的肌理在方寸院落間悄然生長。 城市里,街巷間,每一塊磨磚對縫的墻垣都是密碼。
走進北京市檔案館,沉浸式體驗《合院之城——北京古都文化檔案史料展》,3700余件珍貴展品如歷史畫卷徐徐展開,生動訴說著北京城的傳承脈絡、空間格局與精神之美。走出展館,走訪北京大街小巷,見證八十多年前的烽火歲月。
今晚,由北京銀行獨家冠名播出的《檔案》為您講述抗戰中的北京城!
英國作家醉心胡同四合院
卻又為何心懷擔憂
1932年,英國作家哈羅德·阿克頓來到了北平,他在沉迷于這座合院之城時,也感受到了戰爭氣象的籠罩。1933 年春天,阿克頓受邀到北大教授外文,但他拒絕了使館區的舒適生活,執意住進中軸線西側的恭儉胡同。
恭儉胡同2號是阿克頓曾經的住所,這是一間標準的三進四合院。珍貴照片里,他身穿長衫馬褂,特地把屋內的木桌藤椅搬到屋檐下,臺階旁種上了一大盆菊花。所見之處無不體現他對這座庭院的喜愛。
可此時阿克頓的心中卻有一絲擔憂,那么,讓他憂慮的是什么呢?阿克頓的眼中的北平,又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呢?
盔甲廠13號的燈火里
《紅星照耀中國》在此誕生
1935年10月,斯諾夫婦從海淀搬到了盔甲廠13號,這曾是一座寬敞的平房四合院。斯諾在此居住之時,泡子河上尚有水面。但是,在“華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了”的年代,秀麗的泡子河風光不能使斯諾安心于課堂和家中。
斯諾正是從這個院子走上街頭,投身于“一二·九”運動。他們的四合院,也很快成為參加“一二·九”運動學生的避難所。
1936年6月,斯諾從這里出發,首次訪問了陜甘寧邊區,四個月后,他帶著采訪的資料回到了盔甲廠。隨后,海倫·斯諾只身從北平輾轉到達延安,為斯諾收集急需補充的材料。經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一部浩瀚巨著在盔甲廠13號誕生了,這就是《紅星照耀中國》。
如今斯諾夫婦故居內,半身銅像靜靜矗立,多幅黑白老照片再現盔甲廠13號原貌。畫面中,他們庇護學生的勇敢身影、奔赴陜北采訪的堅定神情,以及伏案寫作的場景,都定格在這座合院之中。
老舍筆下的《四世同堂》
寫盡北平抗戰眾生相
“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肥狗胖丫頭”。這是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描述過四合院至美的景象。然而,如此理想的合院生活卻在1937年之后都變了。老舍先生將北平市民在抗戰中的生活寫進了《四世同堂》這部巨著。
《四世同堂》中的故事,成為了北平眾多胡同和合院的縮影。其實,這部著作的發生地小羊圈胡同是有原型的,它的具體位置在哪呢?答案就在《合院之城——北京古都文化檔案史料展》的最大展品中。
英雄,永遠被這座城市記憶,在北京城中僅有三條以人名命名的街道,它背后有哪些故事?長安街的命名蘊含深刻含義,而地標更名之舉,以及中國最大規模的受降儀式,其中存在著怎樣千絲萬縷的關聯?跟隨今晚的節目,見證抗戰中的北京城。
今日21:19,由北京銀行獨家冠名播出的《檔案》即將播出,敬請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